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引洮供水工程是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龙头,为改善甘肃省中部地区极度缺水现状而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10年和2020年水平年洮河下游总需水量分别为47.26×108m3和47.74×108m3,引洮需水量分别为2.14×108m3和6.04×108m3。在分析九甸峡梯级水库群特点的基础上,以尽可能满足引洮水量、洮河下游生产生活需水,以及下游生态用水为目标,建立了该系统的模拟调度模型,并确定了系统结构和调度原则。结合引洮工程实际情况,设定了三种方案,分别考虑2010年一期工程、2020年一期工程和2020年二期工程。通过长系列模拟计算,得出了各方案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模拟计算表明,不同水平年多年平均引洮水量和洮河下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均可保证,但冲沙用水不能满足,三个方案缺水量分别为0.95×108m3、0.98×108m3和2.31×108m3;典型年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来水较丰时,才能同时满足洮河下游需水量和引洮水量的需求,典型枯水年和平水年分别缺水11.51×108m3和3.13×108m3。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1991年~2003年系列地下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浅层地下水总体处于采补平衡状态,但黄河沿岸及中东部平原古河道带尚有54.95×108m3/a潜力,而在山前平原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超采27.83×108m3/a;深层地下水除豫北平原、鲁北平原部分地区尚有一定潜力外基本处于严重超采,总超采量12.44×108m3/a;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在短期内可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涵养水源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天津北三河水系雨洪水资源潜力的估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慧慧  冯平  王勇 《资源科学》2008,30(11):1729-1734
基于资源水利的理念,以雨洪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动态性分别引入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现实潜力及待开发潜力的概念及算法。以天津北三河水系为典型区域,分别计算了各流域和整个水系的各个频率年的自产水量、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给出了各频率来水情况下雨洪水资源潜力的年内分配过程,并以待开发潜力为主要关注对象,对其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到50%、20%、10%、5%各频率年下的待开发潜力值依次为4.42×108m3、12.96×108m3、20.02×108m3、27.35×108m3,为以后的雨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宁夏引黄灌区耗水量及水均衡模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以前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试验观测资料,研究了宁夏不同地区地下水浅水埋深条件下的产汇流规律。由于引黄灌区受到引黄灌溉的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激烈,大量的引黄水量使灌区形成了类似于江南的自然景观和下垫面条件,其产汇流规律与所处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般性规律相差甚远,而与湿润半湿润地区基本相同。利用灌区引黄耗水量与引黄灌区降水量系列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灌区引黄耗水量与灌区降水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降水量对灌区引黄灌溉水量的有效利用和无效蒸发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然后根据灌区作物生育过程需水、耗水机理和灌区的水循环规律,建立起基于灌溉动态需水量计算的灌区水均衡模型,对宁夏引扬黄灌区的引水、耗水、排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精确计算。最后以1995年为现状年计算了在75%降水频率条件下,灌区的农业总引水量为 80.51×108m3,总耗水量为39.41×108 m3,其中耗用黄河干流的水量为32.31×108m3,为正确地分析和研究确定引黄灌区的总耗水量和直接耗用的黄河水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的规则网格。以2002年~2003年作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65个典型观测孔的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并进行了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出1991年~2003年华北平原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56.68×108m3/a;总可开采资源量为213.49×108m3/a,其中浅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1.65×108m3/a,深层为22.64×108m3/a。最后对模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粮食国际贸易对我国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静  张红旗  李慧娴  张秝湲 《资源科学》2008,30(11):1723-1728
为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粮食贸易成为弥补我国粮食缺口,缓解水土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出口在数量和结构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基于此本文定量计算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粮食贸易为载体进口的虚拟水量及耕地使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我国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净进口量及土地替代使用量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峰值,分别为1 244×108m3和1 580×104hm1,在进口虚拟水中径流性水资源为498×108m3,是当年全国总用水量的9%,农业总用水量的13.9%;从区域看,东南、华南、华北是粮食贸易的受益地区,粮食贸易有效的缓解了这些地区水土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概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阿强  刘闯  赵晋陵  于伯华 《资源科学》2008,30(7):999-1003
自1993年Tony Allan教授正式提出虚拟水的概念以来,虚拟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认为虚拟水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从1999年至今逐年增加,农产品的区域间流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蕴藏在其中的虚拟水的转移。在计算2005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含量的过程中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根据WTO发布的《农业协议》附件一中界定的农产品范围确定贸易中农产品类型,农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COMTRADE数据库,气象数据参考粮农组织提供的ClimWat气象数据库资料。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在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虚拟水36×108m3,进口43.3×108m3,净进口7.3×108m3。  相似文献   

8.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效果与综合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多年平均径流量则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流域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39×108m3(扣除与河川径流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543m3,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15,远远低于人均1 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是一个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管理取得的最新进展:一是实现了黄河枯水年连续6年不断流;二是基本统筹兼顾了各方面用水;三是初步建立了黄河统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分析了黄河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尚未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现行的统一管理机制十分脆弱;配水模式严重失控;河流维持水量大量减少;河流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对策:建立河政管理与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水务管理体制;完善水权转让制度和建立水市场;制订推行科学的水价体系;制约供水与用水双方厉行节水;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HL-1M装置的加料和密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HL-1M托卡马克装置3种加料方式所得的密度特性结果。用弹丸注入(PI),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和常规脉冲送气(GP)获得等离子体电子密度Ne 分别为5.3×1019m-3,8×1019m-3和7×1019m-3。前者获得的能量约束时间τe却比后者高30%以上。由Hα信号及软X信号(SX)的时 空分布分析表明,能量约束差别是加料粒子沉积区域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地下水调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调蓄地层、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华北平原地下水最大可调蓄空间为1478.05×108m3,现状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可调蓄空间为326.29×108m3。制定了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的选取原则,华北平原地下水调蓄的最好地带是山前冲洪积扇和中东部平原的古河道带。本文在山前冲积扇地带选择了7处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了各调蓄有利地带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方式。7处调蓄有利地带利用当地水源调蓄方案实施后,地下水可增加补给量为16.68×108m3/d。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对3处有利地带的调蓄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调蓄方案实施后对地下水供水环境的恢复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布式水文学模型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循环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银辉  罗毅 《资源科学》2009,31(5):763-771
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DEHYDROS进行了河套灌区的水文学过程模拟研究。结合灌区渠系分布特点及水资源利用状况,将灌区划分为11个子流域。应用1986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1991年~2000年间的数据系列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1980年~1990年的数据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选取的参数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模型多年模拟的平均结果,蒸散量多年均值为39.0×108m3,渗漏量多年均值为13.0×108m3,系统排水量为77.8×108m3,降水产生径流微弱;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为51.4×108m3,引水通过灌溉渠系和灌溉的方式大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蒸发与基流在地下水排泄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地下水蒸发年均值为15.0×108m3。基流量占总水量支出的比例达到43%,仅次于区域蒸散量,对于维持乌梁素海湿地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灌区的地下水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配置的水循环响应定量研究——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源生  赵勇  陆垂裕 《资源科学》2006,28(4):189-194
水资源配置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这些措施将从水循环过程和路径两方面改变区域水循环状况,区域蒸散发量、地表地下水资源分布、产汇流、入渗、地下水位等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未来水资源量、需水量和生态环境等状况,也关系着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否。本文以宁夏为例,针对不同的研究区域,系统分析了水资源配置措施可能带来的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情况,提出了水资源配置对区域水循环影响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且给出了水资源配置措施下宁夏平原区、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所产生的水循环变化,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决策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黄河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以1990年为现状,2000年水平黄河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为依据,预测分析远景(2030年)黄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提出解决黄河地区远景缺水的对策和措施等。分析结果表明,远景黄河地区工农业及城乡生活需引水达1060×108m3,需耗水810×108m3,在考虑黄河可供水量及地下水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届时,黄河地区仍将缺水250×108m3以上。解决黄河地区缺水的主要对策措施是实现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14.
缺水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替代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述了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实现资源替代的理论内涵,利用河北平原灌溉试验资料及京津唐地区1980年~2000年的农业系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用水条件及变化,系统阐述了:①实施控制灌溉技术,利用土壤水替代灌溉水;②实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替代短缺的灌溉用水;③通过农业产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替代等的理论可能性与实际效果.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农业用水在零增长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走势.  相似文献   

15.
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总控结构研究副标题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裴源生  张金萍 《资源科学》2006,28(4):166-171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别从配置水源、配置对象和配置目标3个方面对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进行诠释,提出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配置水源在包含一般性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配置外,还将降水和土壤水也纳入到配置体系中;配置对象上增添了天然生态配水项;配置指标拓展到广义的层面,提出了3层配置指标,从而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同时本文指出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必须以平原区水循环转化为理论基础,才能建立面向经济生态系统的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总控结构,该总控结构可分为6个层次:评价层、预测层、控制层、模拟层、响应层和结果层。并以宁夏为例,建立基于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总控结构下的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在该配置结构下,宁夏经济生态广义水资源缺水量最小,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绿洲生态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聂媛  李晓云  江文曲  刘念洁 《资源科学》2022,44(11):2315-2329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目标权重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不同节水情景下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中国北方10省中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偏高,水资源约束呈趋紧态势;②当使用熵权法对经济收益、蓝水(灌溉水)消耗和绿水(雨水)利用目标客观赋权时,北方10省将增加高收益高耗水的水稻种植。随着蓝水消耗最小化目标的权重逐渐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和蓝水耗水量会逐步减少;③在15%节水情景中,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应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宁夏和新疆应调增小麦种植面积而调减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南应调增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④在节水5%、10%和15%情景中,优化的种植结构能够使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蓝水足迹总量较2019年分别减少38亿m3、51亿m3和64亿m3,平均单位蓝水足迹的现金收益提升4%、3%和2%。本文结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资源科学》2021,43(4):799-8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SRs-PRO规则,在考虑省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体现了上下游统筹。②在当前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沙关系变化情景下的分析表明,流域再次面临破产分配。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综合农业用水效率的再分配显示,用水效率高的山东、河南和四川在所有破产规则下分配水量都增加,而效率低的山西、青海、甘肃和宁夏都下降。④比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50.0亿、90.0亿和170.0亿m 3的规模发现,调水90.0亿m 3并继续沿用“87方案”的SSRs-PRO规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将破产理论应用于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模型及其在山西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水贸易是实现水资源区域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间贸易模型和各地产业用水系数,构建虚拟水贸易模型,以模拟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格局。选取山西省为案例区,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等相关数据,计算山西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结合山西省与全国其他省区的贸易关系,估算山西与其他省区的虚拟水贸易量,揭示山西虚拟水贸易的空间格局。主要结论有:①2007年,山西省用水总量为58.71亿m^3,通过工农业产品贸易共产生了1.53亿m^3的虚拟水净调入量,对本省水资源短缺局面有缓解作用;②通过农业贸易净调入虚拟水4.89亿m^3,主要来自于新疆、陕西、河北、安徽等省区;通过工业产品贸易净调出虚拟水3-36亿m^3,主要调往河北、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和广东等省;③山西省虚拟水的来源地主要是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输出地则主要是东部沿海省份,与传统的虚拟水战略相违背;④在工业部门,主要的调出部门是能源相关行业,主要净调入部门则是制造业。建议山西省积极推行虚拟水政策,发展节水产业,通过工农业产品贸易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入虚拟水,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科学》2010,32(11):2066-2071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m3,蓝水足迹26.92×108m3,灰水足迹45.09×108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