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孝感、武汉、成都、苏州的1394个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测度农地经济贡献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相关性,利用线性回归提取显著因素,带入分位数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农地经济贡献对市场活跃度的驱动效应,探明农地流转市场空间异质性形成的经济诱因,为制定促进流转市场发育的差别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孝感、武汉、成都、苏州农地经济贡献特征差异显著,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呈现递增梯级分布,农地经营贡献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2)农业经营性收入对农地流转市场活跃度的抑制作用随收入增加而减弱,以市场定价机制确定流转租金能够平衡农地供需,保证市场良性发展,适当调整政策性农业补贴的补贴对象和额度,能够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3)在农地流转市场起步区,提高农地经营性收入是发展市场的关键;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区,需运用政策手段干预和鼓励流转,把握好"引导流转"与"强制流转"的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经济发达区,农业收入保障农户家庭生计可持续的功能逐渐减弱,农民职业分化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及规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建亮  钟涨宝 《资源科学》2014,36(4):749-757
研究农地流转行为及规模对完善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4省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将农户分化程度分为水平分化程度和垂直分化程度,前者用农户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表征,后者用农户人均年纯收入水平表征。研究表明:①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流转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农户水平分化程度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对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农户水平分化程度的影响不同,农户垂直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转出和转入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流转规模的影响与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农户水平分化程度仅对农户农地转出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农户垂直分化程度仅对农户农地转入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出面积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如此,农户农地转出面积主要还是受农户农地资源禀赋约束,而农户农地转入面积则更大程度上受到农户垂直分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军波  喻超  戈大专  陈建华 《资源科学》2019,41(9):1690-1702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的多尺度探索,对揭示乡村贫困成因规律、提升减贫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和多维贫困数据,从户-村-县三级尺度研究了河南省及其平原、丘陵、山地3种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的尺度差异及机理比较。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农户致贫因素存在显著的尺度差异特征,农户尺度总体上解释了82.0%的农户致贫方差变异,村和县尺度分别为10.6%和7.4%。平原、丘陵、山地地区农户尺度的致贫方差变异占比分别为85.4%、89.7%和74.7%,村域尺度分别为14.6%、10.3%和25.3%,表明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均聚集在农户尺度,村级尺度对农户致贫也有一定的作用,而县级尺度因素影响相对较小。②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户致贫因素显著不同。未成年抚养负担、种植业收入占比高和转移性收入依赖是贫困农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其中平原地区的直接致贫因素是较高医疗支出及未成年人抚养负担,而种植业收入依赖是丘陵和山地地区的关键致贫因素。③县域地形地貌条件及涉农投资是农户致贫的宏观背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依赖及较重的家庭负担是农户致贫的个体因素,村平均高程及人均耕地规模加剧了个体因素的致贫作用。区域减贫政策制定不但要强调县域尺度的区域差异性,更须重视农户及村域尺度的微观特征,发挥农户脱贫主体地位,完善农户需求导向的减贫政策体系,提升减贫政策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4.
王青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9,41(12):2274-2283
城乡差距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特别是农地违法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199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差距扩大会导致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显著增长,尤其是随着财政支农支出占比的下降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增幅明显。具体地,在省级层面,财政支农支出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会增加近25 hm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每扩大10%,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也会增加约15 hm 2;而城乡土地产出效益差的扩大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则小得多。此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差距变化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有效遏制农地违法非农化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相关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446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生活感知、农村社会保障认知、农地政策制度认知、农户金融服务认知6个方面探寻农地流转意愿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农地流转行为特征与原因,并剖析了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①农户的农村社会保障认知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且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相比,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更能提高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土地调整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而土地抛荒现象受惩罚可能性越大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越大;在当前农村信贷金融市场不健全的背景下,农户金融服务认知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著;②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收入来源以非农业为主及家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家庭特征能显著提高农户流转意愿,但农户个体特征及对生活的感知对其影响不显著;③样本农户中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达41.3%,农户土地流转率为33.2%.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流转过程中有中介参与,村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④广东省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与粤东、粤西和粤北相比,珠三角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更规范,流转对象更广泛,村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土地流转机制更完善,土地流转行为更有法律意识;⑤农户土地流转参与意愿越强烈,流转行为越容易发生,但调查农户中仍有30%的农户有流转意愿却未发生流转行为,导致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妍  石敏俊 《资源科学》2009,31(12):2093-2100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数据,测算了1995年~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从19%增加到30%,人均完全生活能耗从656kg标准煤增加到1040kg标准煤,其中,由生活消费品支出诱发的间接能耗占完全生活能耗的比例从69%上升到79%;②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省区的城镇居民消费诱发的人均能耗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耗远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和内陆地区,前者的能耗增长速度也快于后者;③以交通出行和居住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转变是诱发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从全国平均看,居住消费和交通支出诱发的能耗占完全生活能耗的比例2004年达到41%;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和交通支出诱发的能耗存在着较大差异,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远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和中西部地区;④1995年~2004年,全国城镇人均完全生活能耗由于能源强度下降减少了313kg标准煤,如无能源强度下降,人均完全生活能耗将达到697kg标准煤。能源强度下降对高收入阶层和沿海地区的能耗降低效果尤为明显;⑤未来低收入阶层和欠发达区域的生活消费增加将会诱发完全生活能耗的进一步增长。改善民生、保障居民生活消费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能耗,降低能源强度对于控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需要引导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变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腾  赵佳佳  魏娟  刘天军 《资源科学》2018,40(2):347-358
基于甘肃省5市285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节水技术采用强度两阶段模型拟合农户动态、多阶段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采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89.82%的样本农户至少采用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高效节水技术采用仅为5.26%,大部分农户采用中低效节水技术;②年龄与农户技术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性别、教育程度、村干部经历、农业种植结构、政府资金支持、政策认知与农户技术认知呈正相关;③节水技术认知、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政府资金支持与技术采用强度呈正相关,村干部经历、到乡镇距离、农业种植结构、社区灌溉设施与技术采用强度呈负相关,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与区域差异;④农业亩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愿意采用有效节水灌溉技术,且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助于农业亩均收入增长19.66%。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农民各项收入对各项消费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其分项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虽然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比远远低于其他各项收入,但其边际消费支出倾向却最大,而转移性收入则主要影响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需求.(2)从各地区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农民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消费的相关性和影响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心理账户”现象更加明显.据此,本文认为,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要尽快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而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侧重点也应因时因地而异,切勿全国上下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甘肃省5市285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节水技术采用强度两阶段模型拟合农户动态、多阶段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采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89.82%的样本农户至少采用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高效节水技术采用仅为5.26%,大部分农户采用中低效节水技术;(2)年龄与农户技术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性别、教育程度、村干部经历、农业种植结构、政府资金支持、政策认知与农户技术认知呈正相关;(3)节水技术认知、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政府资金支持与技术采用强度呈正相关,村干部经历、到乡镇距离、农业种植结构、社区灌溉设施与技术采用强度呈负相关,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与区域差异;(4)农业亩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愿意采用有效节水灌溉技术,且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助于农业亩均收入增长19.66%。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秧分  刘彦随  翟荣新 《资源科学》2009,31(7):1102-1108
农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利用东部沿海3省1市的323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了包括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经济特征、外部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域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强烈,61.0%的农户期待农地规模经营,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呈现由浙江、江苏、天津向山东递降的趋势;②户主就业类型、农地租赁行为、农业技术培训、通勤条件、农地资源禀赋是影响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就业非农化程度越高、农地资源越为丰裕,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弱;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完善的通勤条件,有助于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经营;已经发生农地租赁行为的农户,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强;③鉴于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个体差异,分区、分类推进农地规模经营,是可行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邹金浪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13,35(2):370-379
本文提出从利用投入和产出效应2个方面测度耕地集约利用,并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3种基本类型:粗放化型、集约化型和过度化型.以处于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江西省和江苏省两个粮食主产区为例,剖析两省2001年-2010年耕地(水稻种植)集约利用的差异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近10a来,城市化水平低的江西省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种植总投入、省工性投入和增产性投入与城市化水平高的江苏省的差距明显缩小,其中省工性投入的差距最小,而江西省的水稻单产,尤其是水稻净利润在2010年进一步低于江苏省;②尽管江西省和江苏省耕地利用属于集约化型的年份均最多,但属于过度化型的年份比例偏高,分别为33.33%和22.22%,这说明两省尤其是江西省耕地产出效应没有同步跟进或者需要进一步跟进耕地利用投入;③江苏省应凭借自身优势推行农业现代化,江西省需增加以增产性投入为核心的农业投入和推行以加大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为重点的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12.
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经济学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媛  张凤荣  姜广辉 《资源科学》2007,29(6):170-175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以经济可行性为前提,以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保障,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本文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市场机制,重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农户和国家等不同层次上经济人主体的土地利用行为,并相应地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统计数据及项目组的调研数据,对我国24个省(市)在不同层次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个地区在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在一些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后,文章指出,国家应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规范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耕地流转是解决目前耕地经营过于分散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矛盾的根本性措施,而农户作为耕地经营的直接主体,其行为在耕地流转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在对42个县市64个乡镇74个行政村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了农户耕地流出和流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农户耕地流出和流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影响农户耕地流出的主要因素依次是非农就业机会、耕地经营收益、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耕地破碎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度;而影响农户耕地流入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状况、耕地破碎度、耕地经营效益、非农就业机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度。针对这一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通过增强耕地流出驱动力和耕地流入源动力,来提高农户耕地流转积极性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资源科学》2013,35(11):2266-2272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家庭生计资产评价入手,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户生计资产的视角,对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资产进行量化分析,将农户划分为资产缺乏型农户和资产均衡性农户;②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仅为24.66%,资产均衡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比例高于资产缺乏型农户;③宅基地属性、农户对住房满意度、户主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对资产缺乏型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资产均衡型农户流转意愿因素依次为宅基地属性、非农收入比例、宅基地财产经营性收入、家庭生计资产值。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和福利改进,提出了相应对策: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允许宅基地有限度的流转,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流转保障、扶持政策;开展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确保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刘朝旭  刘黎明  彭倩 《资源科学》2012,34(12):2234-2241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户选择种植双季稻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农户的55%,农户的水稻种植意愿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②在农户的双季稻决策过程中,灌溉条件、人均农业补贴、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经营规模是显著性最高的影响因素;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效益低、劳动力缺乏、农地规模限制、灌溉条件制约是研究区农户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粮食收购价格保护政策、农地流转政策、农资价格调控政策和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策是今后主要的政策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农业劳动力析出和气候灾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耕地流转进程和农户生计。为了研究退耕还林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与耕地流转之间相关关系,本文选择内蒙古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和幸福乡两差别显著的乡镇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调研获得农户家庭基本情况、适应能力和区域自然灾害影响情况等第一手数据,选取农户成员特征、家庭资源配置和经济特征方面共计15个变量,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耕地流出模型。幸福乡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农户对耕地较强依赖性,以及缺少企业蔬菜种植基地园区,耕地流转进程受阻。千斤沟镇耕地流出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务农人员平均文化程度、打工人数、家庭拥有耕地面积、租地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收入水平能够促进农户流出耕地,而农业收入比重则抑制了农户流出耕地的行为。论文构建的耕地流转模型揭示了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利于深入探索促进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彪  邵景安  苏维词 《资源科学》2013,35(1):216-224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数理模型,分析阻碍三峡库区土地流转发生与发展的因素,为土地使用权的灵活使用打开一条流转双方可有效对接的便捷通道.首先假设农户为“理性经济人”,将农户综合净收益分解为生产、流转和非农三项,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非农就业的不稳定性,库区土地流转双方对接受阻的困境在于双方均想借助土地流转将所持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以追求综合净收益的最大化目标能否实现为基准.然后基于双方净收益最大目标求解模型,理论解析库区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作用轨迹:承包土地面积、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收益安全系数和家庭拥有资本量共同影响农业生产的净收益,属流转双方作出流转决策行为的基础依据;单位面积土地流转年租金和流转年限共同控制土地流转净收益多少,属流转双方评判流转净收益的根本指标,是有效流转发生“博弈”的关键;非农就业概率和非农就业工资显著影响非农就业净收益,是开启农户对土地依赖性松动及拉动土地流转发生的根本力量和最主要的外施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研究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科学合理的促进农地流转、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农村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市7镇319份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率、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与等级公路的距离、家庭恩格尔系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户口所在地等因子对农户流转参与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海、南京、泰州、扬州,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的排序有所不同。由于微观单一经济因子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基于各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决定因子的差异,针对各自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激发农户农地流转的愿望,从而产生流转的行为。研究通过数学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农地市场发育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梁流涛 《资源科学》2012,34(12):2249-2255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考虑"非意欲"产出情况下的中国大陆地区1997年-2009年间31个省(市)农业土地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显示:①1997年-2009年间全国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提升空间较大。研究期内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6%,但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②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效率值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同时呈下降趋势;③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对农业土地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不同区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