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与文化》2012,(10):21
日前,瑞典海洋探测公司的"海洋X组织"成员在对波罗的海海底形似"不明飞行物"(UFO)的物体进行探测时发现,当进入该物体周围200米的范围内,他们所使用的部分电子设备就失灵了。海洋X组织的专业潜水员斯蒂芬·霍格伯恩表示,在对这一物体进行近距离勘测时,一些潜水员的照相机和卫星电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渤海某石油平台附近已建海底管缆及障碍物调查实例,介绍了利用扫描声呐结合水上卫星差分定位、水下USBL定位手段探测平台附近管缆、障碍物位置的原理及方法。讨论了关于钻井船就位区域的海底地貌及障碍物情况,对影响钻井船就位的障碍物位置识别、指导潜水探摸打捞,并为其他后续的海洋平台附近其他工程施工和相关研究提供指导或参考。  相似文献   

3.
晓科 《世界发明》1998,(12):5-7
据专家预计,在这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卫星发射将出现两个鼎盛时期,即出现两次“浪潮”。其中第一个浪潮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发射到地球轨道的卫星数量开始出现显著增长。1991年以来,卫星的年发射量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1993年,全球卫星发射量或准备发射的卫星已经减少到110颗以下,这差不多是30年以来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8月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大西洋冰岛附近海域开展以海洋地质学为主的海洋调查。这不仅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以及海洋调查史上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科学调查,也是我国首次与环北极国家进行古海洋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全球著名海洋研究机构分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中心建设,绘制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地图,本文对世界主要的与海洋学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给出了基于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结果的世界排名前30位的海洋学研究机构。其次,对其中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及南安普顿国家海洋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做了概要介绍。最后,列出了主要海洋学国际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列表。  相似文献   

6.
40年后,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将是什么样?对于这个问题,TOGA、IODE、有毒藻类、珊瑚礁监测网络等主要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作出了回答。这些项目,已经使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实力初现,接下来要做的是使海洋研究全球化,加速应用型海洋科学研究的实  相似文献   

7.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SEM)是目前在海洋中进行找油气资源等矿产的常用电法勘探方法,它采用人工可以控制的场源作为激励源,测量海底电磁场值。相对其他电法勘探技术,海洋CSEM具有探测深度范围大、破坏性小、实施简单、适应性强、探测准确等特点。然而,海洋电磁理论是建立在水平发射偶极的基础上,由于自然因素(诸如海底洋流作用、海风等)的影响,海洋可控源发射偶极可能不能按理论设想进行工作,造成测量数据与理想状态的水平电偶极子的电磁响应有较大的偏差。本文以合理设置相关参数及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为目的,利用所建立的相关一维模型得到的理论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为合理选取各相关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3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十七次大会上,葡萄牙政府代表团率先提出:我们应该有一个国际海洋年,以此唤起全人类对海洋的关注。大会根据葡萄牙政府代表团的这一提议,通过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近海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对深海大洋的探测与研究,导致我国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走向深海大洋,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大挑战在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是暖池的中心区域,是黑潮(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流)的发源地。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深的海域,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海底环境复杂,有丰富的海山和热液系统。另外,西太平洋还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底地质和资源勘探研究是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现有科考船数量少、船舶老旧、功能落后、作业效率低、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特别是深远海综合考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给与了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立项。该船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综合探测研究的特点,装备精良、功能齐全,具备强大的深海大洋立体探测与同步作业的能力;衔接各种通讯工具,具备全球范围内信息处理与交换的能力;具备科学的综合布局和良好的适航性,以满足海洋考察的作业需求和提高探测精度。“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约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占地球总水量的98%以上,已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和争夺经济制高点的希望所在;最具学科交叉和挑战性的海洋将是连接全球科学家的纽带;近海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和保护;海洋是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全球气候的巨大调节器已得到广泛公认;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海洋资源的迫切需求,呼唤人们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观测网是人类观测海洋的新型平台,可实现海洋由海底到海面的全天候、原位、长期、连续、实时、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对海洋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凭借在海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构建海底观测网并成功运行。在现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底光纤电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海底观测网呈现综合性立体观测、数据深度发掘、多种观测计划综合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技术革命即将到来成为共识,中国能否率先发生第四次技术革命,中国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战略以应对技术革命?这成为当前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着进行解答。主要结论是:从历史来看,技术革命发生的条件是创新环境、创新基础和需求拉动三大要素形成完整体系,但是中国目前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或者说中国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率先发生新技术革命的难度很大。中国处于产业链低端,受困于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发达国家,鉴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和技术革命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中国需要利用技术革命走出与众不同发展道路,即利用旧有技术革命的技术红利的“产业链提升战略”和实现技术赶超的“新技术革命扩散战略”。  相似文献   

14.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国防采办制度创新提出了挑战和要求。针对我军国防采办制度与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不相适应的问题,借鉴外军国防采办改革的经验和主要做法,运用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国防经济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我军国防采办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具体论证和提出了创新我军国防采办制度的五项对策举措。  相似文献   

15.
‘It is planning, it is science, it is management, and it is a huge change of human relations with the ocean.’ As introduced by Dr Vladimir Ryabin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 Executive Secretary and Assistant Director-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the UN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cade, 2021–2030) got underway this January.To echo that, on 14 January 2021, a Special Forum on the Decade was held in hybrid mode as part of the Fifth Xiamen Symposium on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XMAS-V) in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The Forum was organized to promote the Decade through insightful talks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with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representatives who have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Decade. In addition to Dr Ryabinin, Zhanhai Zhang, Chief Engineer of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gave an inspiring opening speech. What followed were presentations by invited speakers. They then joined a panel discussion chaired by Dr Minhan Dai from Xiame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is edited and re-organized from the record of this Special Forum.Open in a separate windowPanellists. First row from left to right: Brandon Justin Bethel (PhD Student of Marine Meteorology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Fei Chai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Maine, USA), Karen Evans (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of th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Oceans and Atmosphere, Australia), and Fangli Qiao (Senior Scientist at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Second row from left to right: Martin Visbeck (Professor and Head of Research Unit, Physical Oceanography at 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 Germany), Wenxi Zhu (Head and Programme Specialist of IOC Sub-Commission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ESTPAC)), and Minhan Dai (Chair,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相似文献   

16.
Oceanography is necessarily a three-dimensional science, for the open surface of the sea conceals tremendous variations in depth and marked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water movement, all of which are critical for marine life. Today the major research programmes study the oceans in four dimensions, since changes with time—daily, seasonal, and year-to-year—are no less important than those in space. Oceanography and meteorology have much in common: the temperature and movement of air and water cannot be directly seen from the ground or sea level, but must b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pecialised instruments whose readings can be brought back to the observer.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快速的信息革命,然而至今为止人们很少从整体上来认识和理解这次革命对中国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深远意义。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质以及它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的嵌合机制这一层面来理解当前信息革命所引发的深刻社会影响。分析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对中国社会联结机制的影响、对公民社会发育的推动以及它对中国政府转型的深刻意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活动的核心战略性资源,因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提出未来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考虑的"双重转型",即人力资本梯度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同时,通过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典型高等院校正在进行的改革新举措,针对以上两种转型要求,提出培育第三级人力资本、利用信息化扩大高等教育内涵以及高等院校结构性改革3个方面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12,30(9):1281-1286,1300
科学革命观主要出现在对传统物理学进行历史解读的人文领域,然而其影响已超出知识界、思想界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革命"观不仅不适用于准确地表述科学的划时代进步,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如果科学革命果真存在或成功,那么为何我们要独自享受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而让中小学生一直生活在革命前的旧社会,继续忍受着阿基米德的静力学、牛顿力学的煎熬呢?通过对三个几近耳熟能详的案例分析表明:科学进步是不断开辟未知领域从而使已知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展的进阶模式远比流行的不断革命模式更为接近科学史的真实;所谓的"科学革命"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的人文传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探讨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效能的影响,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与时代同行共进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从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整体影响出发,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下我国科技情报工作思维、机制、模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变革。[结果/结论]大数据改变情报工作思维、人工智能增强情报判断能力、移动互联网创新情报工作模式、传输和计算速度飞跃增进情报与决策联动关系;新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提升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参谋""智囊"形象和地位的良好机遇,又是一次对情报战略预见、决策引领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一场情报生产革新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