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力和控制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创新力和控制力共生模型,分析创新力和控制力的5种共生模式。研究显示,在企业持续发展力中,创新力和控制力的相互作用具有多种形式,在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呈现不同的作用模式,其中对称性互利共生并不总是最佳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生洪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93-94,108
从企业经营的大成功和大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提出企业创新力和控制力的有机统一问题,在论证企业创新力和控制力的有机统一是企业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该思想及两力统一的四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创新力与控制力动态均衡的企业持续成长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持续成长路径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认为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均衡是指两力在适当的对象、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力度四个方面的均衡,企业的持续成长就是创新力和控制力的统一朝着最优均衡状态不断逼近的过程。文章认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推动型控制体系,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不同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对不同的共生演化模式进行计算机仿真,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提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合作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共生单元、配套组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各种共生模式在所形成的共生界面上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2)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均衡结果取决于核心企业、配套组织之间共生系数的取值。(3)互惠共生是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演化的最佳方向,应致力把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产学研金合作的共生要素,并提出合作共生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以生物制药、化工、电子和机械设备等多个不同领域的37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金合作共生要素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最大的要素为共生模式,其次为共生环境,影响程度最弱的为共生单元。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4,(9):69-73
从网络协调视角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的关系,对于从企业层面理解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和提升网络绩效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深入分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网络协调和网络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了实证研究框架。通过调研收集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影响力、控制力和引领力协调各方关系,从而对生态效率、关系质量和网络整体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网络协调通过影响关系质量来加强网络整体绩效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内企业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生态工业园形成的路径不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也各有差异,但不同的运作模式面临的风险和具有的效率不同,会最终影响整个共生网络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结合国际范围内生态工业园发展趋势提出依托型共生、平等型共生、嵌套型共生和虚拟型共生四种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分析其形成机理、运作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孵化器控制力对在孵企业吸收能力非线性作用的机制和边界,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孵化器控制力理论,对143家在孵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器控制力对在孵企业吸收能力有倒“U”型影响,在孵企业入孵年限负向调节上述非线性关系,孵化器内在孵企业间资源竞争正向调节上述非线性关系。因此,要有效把控好孵化器控制力的度,将其尽可能控制在对在孵企业吸收能力有促进作用的水平,针对不同孵化年限的企业作出不同的调整,同时要关注在孵企业之间资源竞争对于培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识别力维度、资源整合力维度、管理控制力维度和持续创新力维度构成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四力维度结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具有自组织特征,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现状、四力维度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涨落因素,从总体上决定了企业战略转型能力跃迁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序参量,其演化表现为势函数和非平衡相变。中国企业必须重视战略转型能力的培育,以便能成功实施战略转型和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0.
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研究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点.共生理论为研究研企合作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共生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研企共生单元及共生质参量,研究了研企共生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了研企不同共生模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环境激励度,揭示了研企合作机理.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管理是关系其能否持久生存的重要问题。对雅虎、Facebook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创新管理问题;拓展摩尔模型中消费者心智阶梯的发展路径,并从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角度扩展摩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市场具有特殊的时序化创新偏好,无视时序化市场特征的创新能力管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失去持续成长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其对应的时序化市场需要;创新能力发展对策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市场、实现创新价值、保证持续成长的重要创新战略内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战略应构建在时序化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上,只有能够适时调整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方向才能满足其所面对的时序化消费者市场需求,获得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资源,实现科学的创新能力管理,获得企业的持续成长,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从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性定位展开研究,从企业层面来考察、总结和检验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实践和模式,并探索性构建创新转化评估体系、因子分析及策略。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的视角,总结提炼国外领先企业在创新及创新转化上的最佳实践模式和机制,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照,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若干影响我国企业创新及创新转化的因素、机制和结论,为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原则。最后,构建企业创新转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罗盘,也为企业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创新评估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模型,并以1991-2003年的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方法,对R&D投入强度与自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同时期分别出现不很明显、明显、双向明显的因果关系”,并针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首魁  党兴华 《软科学》2007,21(5):102-106
以Kline和Rosenberg提出的链式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构面模型;应用三角模糊重要度与贡献度,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过程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并对陕西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蒋开东  詹国彬 《科研管理》2020,41(4):123-130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立足于共生理论,旨在建构一个新的高校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结构关系,分析共生理论模型嵌入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进而厘清“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实践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姜铸  张永超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60-64,69
根据服务化战略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4个维度构建服务化战略下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择使用差异性服务化战略的两家制造企业进行评价,发现不同服务化战略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提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能力: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界定及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能力按静态的观点称之为静态能力,按动态的观点称之为动态能力.企业能力是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统一,以静态能力为基础、动态能力为主导.企业的静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实力,企业的动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活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不同组成部分.根据现有的文献分析,阐明企业能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对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动态能力是对静态能力的一种扬弃.提出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也探讨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在管理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化背景下,企业不能游离于创新网络之外,通过嵌入到某个网络节点,在对外部节点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出新的创想,进而内化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面临的悖论入手,通过对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冲突困境的深层剖析,洞察网络环境下创新资源配置的新动向和企业双元性创新活动面临的新变化,识别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的影响因素,探索企业双元性创新能力生成的过程和内在机理,理论上为双元性创新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上为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双元性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对西安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获得研究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特性以及界面管理水平这四个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因素均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知识特性与界面管理水平又对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以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产生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界面管理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对产学合作效果起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有些企业专利创造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影响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有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能力在组织创新氛围与企业专利创造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企业规模正向调节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影响假设不成立。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