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产力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传统上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有一个重大失误,这就是无视自然生产力,把生产力一般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这种片面理解在理论上肢解了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上抽掉了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基础,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文明的建设呼唤真正科学的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率的角度出发,探讨各自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力率”研究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中国提高国民生产率意识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绿色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绿色生产力”一词的提出背景,综述了绿色生产力的概念、重点、特点、指导原则、意义、工具与技术、实施步骤,综述了亚洲生产力组织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绿色生产力行动和实践活动,最后概述了我国有关绿色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的概念在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中已经作了详细的阐述: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是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是在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的生产、物质因素的总体能力。上述因素中人(劳动者)的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当人(劳动者)拥有了物资、掌握了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并在实践中将它们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现实中成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碳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西龙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58-1664
 利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技术进步与行业结构变动从碳生产率中分解出来,测度了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对工业碳生产力的作用,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工业的结构效应与碳生产力呈负相关关系,各个行业技术进步效应对碳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各个行业的结构效应又有所不同,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则对碳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否则将失去教育的意义。外语教育在生产力转化方面的体现有别于自然学科和其它人文学科,这是不少外语教育者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无法体验自己的劳动对社会的价值。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对外语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分析外语教育在生产力转化方面的作用,并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提醒,让外语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大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用“以人为本”指导科学技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的因素相统一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通过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直接结合,而渗透到其他生产力要素中。与科技进步伴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革等,进一步改善了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使生产要素的量态、质态与结构呈现系统优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一旦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结合,必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以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科技成果的概念入手,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分成“转化开始“、“转化继续“、和“转化完成“三个子概念,分析并阐述了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误区和实现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琦 《今日科苑》2007,(22):40-40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已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新时代中,财富、使用价值的大量生产,生产工人的相对减少同时发生,商品价值仍然是由劳动创造,本文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0.
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本文对生产力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制定了现代生产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图表。通过图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从图表所揭示的现代生产力若干发展规律,从指标体系探讨生产力水平定量研究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馨之  何江 《软科学》2012,26(9):84-88
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考察了城市劳动生产率σ的差异在2000~2010年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采用生产结构不平等指数(IIPS)检验了总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总劳动生产率显示出明显的σ收敛,但是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没有显著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资源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而且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针对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济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建立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研究空气污染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局部均衡模型,理论分析表明,改善空气质量对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权衡,但一般情况下后者占主导作用,空气污染还会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随后实证分析空气污染状况对劳动力供给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影响劳动收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供给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空气污染会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双重途径降低劳动力供给.最后提出抑制空气污染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1980-2007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FDI相关数据为基础,对FDI与劳动生产率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然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试图给出两者在短期、长期内的定量变动关系,分析了FDI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优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FDI与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和协整关系;无论是从长期均衡还是从短期变动来看,FDI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都是正向的,且在长期内,FDI对于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下我国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艳鑫  王铮  薛俊波 《科研管理》2008,29(4):111-118
摘要: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0~2002年各个统计年度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17个主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并与全社会的技术进步水平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2年期间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呈现出不同幅度的提高,而且其提高幅度均大于技术进步的增长幅度;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的技术进步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技术进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短期来看,某一时段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还受到除技术进步之外的诸如政策等因素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良举  王永培 《软科学》2011,25(12):33-36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2-2016年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向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在不同类型行业中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通过细分工业各产业和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各地区两种方法,论证了从1986年到2001年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技术创新对生产率增长有重要影响;从总体来说,产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较微弱,但细化到各地区则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现象。在考察影响高技术劳动生产率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锡尔系数分解因素的方法从物质资本效率、软硬环境投入比、人均科研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员比例等四个因素对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和组内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测度,结果表明:(1)全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步趋同,但各因素及其协方差项影响程度不同;(2)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和组内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同,两者对全国总体差异在不同时段贡献率也有所不同;(3)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劳动生产率趋同态势非常明显,人均科研投入强度因素影响最大;(4)三大地带组内波动较大,软硬环境投入比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引入劳动生产率来分析,中国巨大的金融资本需求空间、充足的人力资本市场、技术的持续进步、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体制改革的成功将使经济发展仍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