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徐泽华  韩美  朱继前  田立鑫 《科技通报》2019,35(8):46-53,102
基于青岛气象台站1961-2010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青岛市降雨侵蚀力。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对青岛市年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连续小波变换(CWT)、交叉小波变化(XWT)和小波相干谱(WTC)分析降雨侵蚀力与ENSO相关指数的周期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青岛市年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5. 3 MJ·mm/(hm~2·h·a~2),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雨侵蚀力下降较为显著;分月看,降雨侵蚀力8月最大,为1190. 1 MJ·mm/(hm~2·h·a),12月最小,仅13. 1 MJ·mm/(hm~2·h·a),月际差异明显。累积距平得出,年降雨侵蚀力与ENSO相关指数的突变点位置基本一致,但变化趋势存在差异。青岛市年降雨侵蚀力存在4~5 a的变化周期,与ENSO相关指数呈现出相似的震荡特征;侵蚀力与ENSO相关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在高能量区,降雨侵蚀力和SOI、SST距平值和MEI共振周期是一致的,但分布的时间段不同,且位相变化相反;在低能量区,降雨侵蚀力与SOI有0~0. 5 a呈同位相的共振周期,与SST距平值有4. 5~5 a和5~5. 5a呈负位相的共振周期,与MEI存在0~1 a的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雨量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130,自引:3,他引:130  
降雨侵蚀力反映气候因素-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作用能力,由于次降雨资料难以获得,一般利用气象站整编降雨资料评估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日雨量计算多年平均侵蚀力的精度最高,而在4种采用月或年雨量的模型中尽管以逐年月雨量模型表现相对最好,但这4种模型之间差别不明显。同时在降雨量较丰富地区,各类型雨量资料估算侵蚀力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缺资料地区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是流域水循环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雨强时程分布对于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同的下垫面条件下,如果降雨强度不同,产流机制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然而,要想获得完整长系列的短历时降雨资料,难度很大.本文以黄河流域为例,提出了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探讨了缺资料地区通过日雨量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生成短历时降雨资料的方法.文中根据黄河流域降雨特点,把全流域分成5个降雨区划,采用1991年~1997年731个站点大于10mm雨日的短历时降雨记录,对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分区率定和分析.通过分析实测短历时降雨资料发现,黄河流域日降雨量和历时相关关系很差,相比而言,与雨强相关关系较好.文中建立了1个日雨量~雨力关系模型,并分区率定了模型的参数.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反映了雨强日内分布的集中程度,大体趋势是从西到东增强的.本文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和MSEQ两种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估,分区统计结果显示,提出的模型和方法是有效的,下一步的工作是在流域水文模拟中进行应用和作进一步地验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南方红壤区常见林地类型-杜仲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过程进行了监测,并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杜仲林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特征影响,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穿透雨率升高,截留率降低,并且两者在高的雨量和雨强下逐渐趋于恒定。在测定期间,杜仲林穿透雨率为72.7±7.8%,树干流率为7.7±1.8%,截留率为19.6±9.9%。杜仲林下穿透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与树主干距离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提高,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率显著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的空间变化减少,异质性降低。每mm降雨的单株树干流(cm3/mm)与胸径、冠层厚度和树高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但是与冠幅和枝下高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于林内雨的组成,树干流与穿透雨的比率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但树干流对降雨具有明显的汇集作用,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对降雨的汇集效果先提高后降低。林冠截留在减少林内雨量的同时,也显著地改变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配,使林内局部(如树干流周围)水分输入反而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根据重庆市自建气象站以来的降雨过程资料(1954~2001),对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R)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月~9月,48年里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值变幅均较大,但从整体上来看,趋势保持平稳,其离差系数Cv和变化趋势系数r值分别为0.65和0.061; 研究区次降雨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月降雨量与月降雨侵蚀力均呈乘幂关系,而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呈现指数关系; 为了解决在降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文章利用不同的降雨资料与侵蚀力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了适合研究区的两种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  相似文献   

6.
红壤坡地土壤水蚀过程的产流产沙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兰溪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基地,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装置,对红壤坡地不同雨强和不同坡度条件下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过程.结论显示:雨强和土壤前期含水率是决定产流时间的重要因素;随雨强增大,累积产沙量的递增速率比累积径流量的递增速率要快;坡度对侵蚀产沙的影响比对径流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统计检验的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小晴  郑明国 《资源科学》2018,40(8):1622-1633
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准确估算对提高侵蚀预测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但R的计算需要高时间分辨率的降雨过程资料。基于日、月、年降雨资料,目前已开发了众多的R值简易计算模型(PR)。本文通过Meng’s检验比较了不同PR模型结果与R的相关性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评估了国内外15种PR模型在中国东部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5种PR模型计算结果与R均显著相关(r >0.59,p<0.03),表明这些方法均适用于中国东部地区,但由于存在系统偏差,许多模型需要按文中建立的回归关系式校正后得到更优的估算结果。相关系数的统计学比较表明,日降雨PR模型的计算结果与R相关性明显优于年和月降雨模型,而年和月降雨模型差异不明显。所有模型中,3种基于中国数据(包括国内最常用的章文波模型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采用的模型)和1种基于澳大利亚数据建立的日降雨PR模型的相关性并列处于最高等级(r >0.99),但该澳大利亚模型的计算偏差随纬度增高而变大,章文波模型也存在约30%的系统误差,两者校正后使用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采用的模型则可以直接用于R的估算,不需要进行校正处理。论文最终给出了获取不同时间分辨率降雨资料时建议使用的PR模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暴雨灾害防控技术是指暴雨灾害警戒区间的确定及风险评估,关系到安全防灾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和采集雨量、雨强的代表性及可靠性,并会为行车指挥控制系统提供较为合理的限速指令信息,或为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从而达到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研究方法:以全国高速铁路沿线738个基本气象站,近40年(1971~2009年)各月日雨量≥25mm、日雨量≥50m、日雨量≥100mm、日雨量≥150mm暴雨日数,以及一日最大降水量资料、1h最大降水量、10min最大降水量为基础,采用雨监测技术、气象学、铁道工程技术、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高速铁路沿线暴雨灾害防控监测技术,应用皮尔逊Ⅲ概率模式(简称P-Ⅲ)进行不同频率计算,进行ω2检验,通过率90%。研究结论:我国高速铁路沿线各月各等级日雨量≥25mm、日雨量≥50mm、日雨量≥100mm、日雨量≥150mm暴雨日数分为6种类型,按照6种暴雨类型进行防控;沿线任意里程一日最大降水量5年一遇设计值R5max与10min最大雨量相关显著。提出以高速铁路沿线任意里程一日最大降水量5年一遇设计值R5max和10min最大雨量为暴雨警戒区间的确定主控因素,为我国高速铁路暴雨灾害防控和警戒区间确定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浙江省84个气象台站1980-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空间径向基函数插值法对侵蚀性降雨集中特性指标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平均侵蚀性年降雨量为1129.3 mm,月尺度分配呈双峰型,历年侵蚀性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07,平均集中期为第179.5 d(6月29日),集中时段平均长80.6d,主要分布在6~8月内;侵蚀性降雨集中特征指标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并在20世纪初发生了突变。在空间分布上侵蚀性年降雨量由北向南递增;集中度由东北向西南递增,沿海地区递增梯度大,中部地区递增梯度小;但集中期则呈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降雨集中时段表现为浙江中部集中时段较长,沿海地区集中时段较短;集中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均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并呈现大梯度变化区域带。  相似文献   

10.
刘樱  杨明  徐集云 《科技通报》2021,37(4):15-22
基于1971-2018年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及2008-2019年杭州地区17个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逐分钟降水数据,统计分析了杭州市区不同时段下自然降雨过程样本的降雨雨型特征,采用年最大值降水数据,推求杭州市暴雨强度公式,并利用2种雨型方法对杭州市暴雨雨型进行设计.结果 表明:杭州30 min降雨场次以第Ⅲ类单峰雨型为主,其他降雨场次以第Ⅰ类单峰雨型为主,不同时段降雨过程在2000年后发生较为集中;杭州暴雨强度公式宜宜采用检验精度最高的耿贝尔型最小二乘法计算公式;利用芝加哥雨型法与Pilgrim&Cordery法设计杭州市暴雨雨型,雨型分布趋势较为一致,整体来看,Pilgrim&Cordery雨型法雨峰位置更靠前,芝加哥雨型法设计雨量分布更为集中;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受地形和局地小气候影响,杭州市暴雨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以郑州海绵城市雨水资源作为研究方向,探讨雨水径流系数对雨水利用方面的影响程度。首先,给出径流系数概念,根据降雨与径流的关系获知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素为降雨、产流及汇流,同时利用上述关系可将径流系数具体区分为雨量径流系数及流量径流系数,其中前者包括瞬时雨量径流系数、场次雨量径流系数和年平均雨量径流系数,后者包括瞬时流量系数和峰流量径流系数,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其次,采用极限强度法对降雨初期弃流雨水量进行分析,提出雨水储存池容积计算法,对集水量、用水量等各种水量进行计算,从而达到雨水水量利用平衡的效果。实验表明,利用径流系数可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用小流域和量水堰方法6a多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兴国一个面积为2.9hm2的侵蚀荒山森林小流域的降水流出特性.年流量(Q)随年降水量(P)的增多而增加,Q/P为48.0%~63.7%.P-Q的差数在737mm~1128mm之间,大体上是稳定的.由于表面水占流出量的主要部分,因而流量水平的变化极大.观测期间的流量水平最高为93.3mm/h,持续5min,最低为0.01mm/h.月流量与月降水量、日流量与日雨量、以及小时流量与小时雨量之间都基本上是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神东矿区同—土壤类型区内,选择4个具有植被覆盖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坡度等条件相似的试验小区.在选定的试验小区内,进行了不同微生物结皮覆盖程度(微生物结皮覆盖度分别为0、40%、50%及60%)下的强度为1.5 mm/min人工降雨模拟试验.通过对各场降雨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获得单场降雨试验的累积产流曲线、径流含沙曲线以及累积产沙曲线.结果表明:(1)存在微生物结皮区径流量要大于同等降雨条件下的无微生物结皮区,并且微生物结皮覆盖度越大其径流产生量越大,其中微生物结皮覆盖度为60%的试验区产流比无微生物结皮区增加了130%;(2)存在微生物结皮区的同期径流含沙量要比无微生物结皮区要小,其中微生物覆盖度为50%的试验区径流含沙量最少,且存在双峰特征;(3)存在微生物结皮区的累积产沙量要比无微生物结皮区小,其中微生物结皮覆盖度为50%的试验区累积产沙量只有同等降雨条件下无微生物结皮区的45.5%.  相似文献   

14.
吊罗山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气负离子不仅具有镇静、催眠、减轻咳嗽、增加食欲、降血压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还是评价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吊罗山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及气象要素(雨量、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进行监测,旨在探索不同天气状况下(尤其在降雨条件下),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降雨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降雨强度越大,空气负离子含量越高。降雨过程中,雨滴与与植物叶片、枝干、土壤等发生撞击时发生了雷纳德效应;②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量与降雨强度发生变化时的雨量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③降雨强度较小时(15min内降雨量2mm),负离子浓度与非降雨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晴天、多云、阴天等非降雨状况下,负离子浓度也没有显著差异;④无论在降雨还是非降雨条件下,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与气温、风速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刘慧娟  卫伟  王金满  陈利顶  姚磊  董博昶 《资源科学》2015,37(11):2219-2227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改变了城市下垫面,造成城市水文循环条件的极大变化。研究地表产流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将对城市防洪减灾及雨洪有效利用提供重要启示。本文基于人工降雨和城市下垫面模拟技术,探讨城市典型下垫面类型(不透水面﹑绿地及透水砖)及不透水面分布格局在两种雨强(0.29mm/min和0.56mm/min )条件下的降雨产流过程。结果显示:雨强及下垫面条件对产流效应及径流变化过程均有较显著影响。表现为:①雨强越大,产流时间越短,产流总量及稳定产流量越大;②低雨强条件下,绿地及透水砖间的截流能力差异较小,随着雨强的增大,两者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均明显优于不透水面。三种下垫面的产流效率表现为:不透水面>透水砖>绿地;③同种雨强条件下,三种不透水分布位置间的产流效应差异显著,下部不透水的小区地表积水较快,而小区上部不透水时产流较慢,具有很好的截流效果。该结论不仅能为城市雨洪有效利用与灾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荒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依据3个主要气象站(包括20多个临时气象、水文站)长、短期气象资料和2个水文站(沙珠玉和拉曲)的径流数据,以及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结合封育和未封育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牧场载畜量的调查,该文对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布和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序列是平稳的,没有周期;而且进一步依据年降雨量与年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分等的相关分析,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气候干燥和荒漠化不是由于降雨量减少直接造成;依据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共和盆地的两个沙带(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的年降雨量分别为250mm~300mm和300mm~400mm,所以降雨并非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最终,生物量和载畜量调查结果显示,过牧可能是共和盆地近50年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共和盆地和相邻的青藏高原区的气候、水文和水土资源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惠中 《资源科学》2004,26(Z1):44-53
设计暴雨雨型对水文模式分析与暴雨排水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暴雨雨型模式有许多种,该研究采用具尺度不变性之高斯马尔柯夫雨型模式,该暴雨雨型模式视每一场降雨事件为一随机历程,考虑每个时刻之序列符合常态分布,以一阶高斯马尔柯夫历程叙述临前水文条件的遗传效应,该雨型亦为具有最大似然度之设计暴雨雨型.但限于雨量测站为点的分布,因此必须将雨型设计结果分类及区域化,并求得区域代表雨型,如此方能为未设站区域使用,亦能合理的应用于降雨径流模式中.而层级分析法正是用来协助决策者找出最佳策略方案的工具,透过可行方案及相关评估因素的拟定,层级分析法之决策分析模式可计算每个替代方案的权重并建议决策者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策略选择.本研究针对台湾北部地区提出一个新的方法来评估并建立区域代表雨型,首先建立各测站具尺度不变性之高斯马尔柯夫雨型,其次利用主成份分析法萃取出雨型中的5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再就这些因素以聚类分析法将研究区域内之设计暴雨雨型分为3个均匀群集,但同一群集内之雨型并非唯一,故研究中最后利用层级分析法进行评估,选取并建立出区域代表雨型.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东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东江流域近50年降雨、径流数据集,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流域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年尺度下,东江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而由于人为调控,径流量在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化;②月尺度下,雨季径流对当季降雨响应更为明显,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则在旱季更为突出.随着时间推移,旱季径流逐渐由纯粹依赖降雨演变为更多由人工水库、闸坝等补给调控,即人类活动对东江径流的影响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孙立国  孙立民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315+319-315,319
香磨山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又以发电养鱼为辅的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集水面积388平方公里。为确保水库的安全,为政府作出科学防汛决策提供准确专业数据,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是以降雨量基础,通过分析降雨类型,计算流域前期影响雨量,确定最大初损1m及折减系数K值;又对径流过程作分割并绘制多条退水曲线。通过径流量计算,绘制出降雨径流三变量关系图,以预报径流深。采用经验单位线法,计算出降雨中心在上游、下游和均匀降雨的三种类型洪水过程。又对水库水量进行调洪演算并绘制出调洪演算工作曲线图。在成果的精度评定中采用33个实洪水。用产、汇流综合成果与实测洪水过程比较合格率为79%,完全满足洪水预报要求。  相似文献   

20.
嫩江、哈尔滨两地48年来夏季降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缪驰远  魏欣  孙雷  徐霞 《资源科学》2007,29(6):25-31
文章基于嫩江、哈尔滨两地48年来的夏季降雨资料,分析了夏季降雨量的变化特征,并选用Morlet小波对嫩江、哈尔滨两地夏季降雨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嫩江、哈尔滨近48年来夏季降雨量均成正态分布,且均有增加的趋势,变异等级为中级;②通过诊断发现嫩江和哈尔滨夏季降雨均可分为3个时间段:嫩江1954年~1967年为偏干年阶段,1970年~1978年为偏干阶段,1978年~1998年为偏湿阶段;而哈尔滨1954年~1966年为干湿交替变化的波动阶段,1967年~1980年为偏干阶段,1981年~1997年为偏湿阶段;③嫩江、哈尔滨两地夏季降雨量近48年来均出现突变特征,且突变点均出现在1979年;④哈尔滨近年来夏季降雨存在的尺度周期变化规律约为29~38年,且该尺度周期变化最为明显,能量最强,具有全域性,嫩江近年来夏季降雨存在约19~30年周期变化规律,其能量值较大,周期性较强,并且与哈尔滨29年~38年尺度一致,具有随时间推移能量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