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国内2000—2008年发表在代表性学术期刊上的虚拟团队研究论文进行系统全面的检索、分类和分析。从参考学科、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4个层面分析了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形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虚拟团队的研究:以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题目总体集中在虚拟团队的概念、管理建议及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介绍等,基于I-P-O模型的研究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但直至目前研究的涵盖范围仍然不够全面;研究方法以非实证方法为主,实证方法应用很少;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组织,另有一小部分研究是关于虚拟企业、虚拟软件开发团队等。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虚拟团队研究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虚拟研发组织利益分配的分成制与团队惩罚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骆品亮  周勇 《科研管理》2005,26(5):127-131
利益分配机制是虚拟研发组织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盟主两个成员的双代理人委托代理模型,比较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中利益分配的分成制与带有“团队惩罚”的分配机制对盟员最优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将虚拟研发组织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措施结合起来,提高盟员的研发投入水平,促使虚拟组织的最终收益产出达到Pareto最优。  相似文献   

3.
基于TRA理论的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行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为基础,通过分析虚拟团队的环境、组织和信息共享特性,构建了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行为的基础模型;在深入研究虚拟团队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虚拟团队成员个体、虚拟团队组织、虚拟团队成员文化以及虚拟团队管理四个层面对基础模型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并归纳了影响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拓展了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行为基础模型;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了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行为模型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虚拟研发团队在其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协作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其生存能力会发生突变现象.通过应用突变理论构建虚拟研发团队生存能力弱化的尖点型突变性模型,并应用尖点型突变模型直观、合理地解释虚拟研发团队生存能力弱化的突变过程,最后提出对虚拟研发团队生存能力发生弱化突变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软件开发虚拟团队对知识转移促进的功能本质;总结了虚拟团队跨企业知识转移约束的一般方法,并建立跨"时间—地域—组织—文化"多维度知识转移模型;对软件开发的虚拟团队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提出适应我国跨组织和文化的软件开发虚拟团队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6.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被广泛采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团队文化对知识流动的作用以及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障碍.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平衡模型分析了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跨文化适应状态和适应周期,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措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虚拟团队知识分布模型,然后基于虚拟团队的任务导向性将虚拟团队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期、震荡期、执行期、解体期四个阶段,并从沟通、文化、关系、结构等方面阐述了每个阶段的特征,最后从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讨论了虚拟团队知识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交流网络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团队组织方式较为松散,团队内部知识共享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虚拟团队的知识交流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方法,形成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治理框架,分别选取局部网络层次、整体网络层次的结构指标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知识共享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晓红  张宝生  陈浩 《科研管理》2011,32(3):108-112
摘要: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是一种跨地域、时间和组织边界的新兴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是科研活动复杂化、交叉集成化和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产物。成员选择是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和运行的基础性问题,成员选择本质上是科技人才的评价问题。本文针对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和需求以个体能力、协同能力和匹配适应程度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的物元方法建立了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为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选择提供了一种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发团队创新气氛的维度开发与结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黎萤 《科学学研究》2010,28(6):952-960
结合我国研发团队的创新特征和开放式创新背景,对West等提出的团队创新气氛研究进行细化和补充,通过项目收集与预试,最终编制了包含29个项目的团队创新气氛测量问卷。收集了215个研发团队中651名成员的正式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萃取研发团队创新气氛八因子结构维度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检验八因子模型和单因子、二因子、四因子和高阶模型等备择模型的拟合比较,结果显示团队创新气氛的八个构面虽然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仍然具有一阶八因子结构。所得结果为研发团队创新气氛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出相应管理建议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虚拟R&D组织的基本模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克服跨国经营导致的研发资源的分散 ,以及单个企业研发能力的不足 ,虚拟R&D组织就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研发组织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虚拟R&D组织的基本含义和特点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虚拟R&D组织的基本模式及其内容 ,以期加深对现代研发组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国外R&D管理模式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国外R&D发展历程及相应管理模式和方法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R&D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R&D特点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种模型:虚拟五方R&D联盟模型、企业自主R&D模型和三层虚拟R&D模型,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高科技企业的研发管理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R&D项目的成功与否与该项目团队关键角色密切相关,团队角色模型尤其是Belbin团队角色模型对关键角色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Belbin团队角色模型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作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不同类型的企业R&D团队关键角色不同,关键角色的缺乏和错位是R&D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角色具有重叠性和交叉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角色的虚拟研发团队构建方法及其约束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角色依赖图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角色的虚拟研发团队构建方法。以此为基础,结合周界理论,分析了影响虚拟研发团队开放度和交换率的主要因素,揭示了虚拟研发团队的内在约束机理。  相似文献   

15.
虚拟R&D网络组织边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R&D网络组织边界问题是理解当代科学技术活动演化的重要问题.结合组织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分析了组织边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如何界定虚拟R&D网络组织的边界,还对决定虚拟R&D组织边界的重要因素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航空发动机R& D核心能力是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其R &D核心能力不强。当前,打一场航空发动机翻身仗已经成为国家意志。本文从研发制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四个方面构建航空发动机R& D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基于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混合权重,既克服主观权重的人为影响因素,又避免客观权重对数据的依赖性,构建模糊积分评价的数学模型,并选取某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的5个研发团队,对其R D核心能力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核心能力评价水平,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找出核心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为国家、企业提升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端旭 《科研管理》2006,27(6):80-84,143
面对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性和技术复杂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团队作为其研发活动的基本工作单元。本文从权变理论的角度分析组织、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的情景因素对设计研发团队激励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华桂  贾学军 《科研管理》2013,34(10):138-146
任何企业组织在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想要存活下来必须依靠成功的项目。论文结合适应性研发项目管理的特点,对项目管理"钻石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原有四大支柱方法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研发产品生命力,构建了"五大支柱"新型钻石方法。通过对研发项目的案例研究,证实了新方法对提高研发项目团队效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合作R&D的组织形式与虚拟研发组织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合作R&D的组织形式选择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而虚拟研发组织是合作R&D在全球网络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本文首先通过经济效益与组织柔性的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研究型合资企业 (RJV)与合作研发 (COD)这两种合作R&D的组织形式 ,为企业间选择合作研发的具体组织形式提供理论依据 ;并探讨了合作研发组织的网络化与虚拟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