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对冬、春青稞、冬、青小麦代表品种的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灌浆规律和产量因于构成特点连续四年的系统观察、比较,分析明确了冬青稞的增产机理。证实:(1)苗期持续时间工,生长缓慢极有利于分蘖发生成穗。(2)幼穗分货物别单棱期比春青稞长140和60多天,从而使三联小穗基分化数猛增。典定了粒多大穗的基础,这是冬稞增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张琳 《青海科技》1996,3(4):6-9,19
本文讨论了我省东部小麦锈病发生的病源,特点及锈病大流行的气候条件,为我省农业部门防治锈病发生(特别是大注行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小麦系自花授粉作物,通过异交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在两系杂交小麦接近投入生产时,制种高产技术还没有得到解决,连续几年制种产量不理想,导致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花期不遇,亩有效穗数少,异交结实率差等问题。制种产量高低又将直接影响两系杂交小麦的应用推广。我们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0年前,美国大洋彼岸传来的那一声质疑,就像是一根卡在喉咙里鱼刺,牢牢地刺激着中国人向来不服输的神经;20年后,中国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中国用自已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自忆养活自已。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许多奋战在中国作物育种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让我们走近茹振钢——  相似文献   

11.
12.
一、国内开展两系杂交小麦育种概况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F1代杂种小麦较纯系品种一般增产15%—30%,世界各国从60年代以来,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的三系配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我国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  相似文献   

13.
科农 《内江科技》2002,(1):23-23
一是弱苗的管理。这类苗叶色淡、叶片窄小、长势差、个体弱,管理上以促为主。对地力较肥,冬前追过肥,田间湿度一般的晚播弱苗,应早耕勤锄,增温保湿,早春施肥可推迟进行。对土层薄,前期未追肥、墒情差、麦苗下部叶片枯黄的缺肥弱苗,应及早追肥灌水,对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罗玛 《内江科技》2013,(8):102-103
<正>内江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经过20多年的攻坚克难,铸就了小麦育种的辉煌:近10年来获得省部级成果奖4项。即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2011年度高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8-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2005年度内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农作物品种权的3项、"播种机的开放式开沟排种一体化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在《麦类作物学报》、《作物杂志》、《小麦研究》、《Euphytica》等全国及省级以上学术核心  相似文献   

17.
18.
早春麦田做好划锄、镇压,追肥浇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后期麦田管理重点是浇好挑旗水、灌浆水,酌情追肥、喷肥,减少干热风及病虫害危害,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东部山旱区的粮食生产,在全省占有极大的比重,长期以来,因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贫瘠,肥料投入量少且不科学,田间管理制度粗放,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生产不稳定,本研究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综合,整体地研究山旱区小麦,豌豆的栽培技术,并结合传统经验,通过生产,反馈,修正,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并连续几年在全省不同地区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