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后整合管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魏江 《中国软科学》2001,(12):62-65
本文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购并后整合模式,由于企业购并后的资源和能力整合包含在组织系统,文化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技术系统等职能和活动中,所有这些职能和活动的整合都应以构筑和培育核心能力为导向,这也是企业购并真正成功的战略保证。  相似文献   

2.
购并后整合模式选择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许多公司将购并战略作为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式,但相当多公司购并案例以失败造终。现有研究认为,缺乏购并后整合措施是影响购并战略实施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根据购并与被购并公司内部具体情况选择相宜的购并后整合模式,是实现购并后协同效应与预期经营业绩水平的关键。本文还提出了四种购并后整合模式,并对其具体操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购并绩效评估模型和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江 《科研管理》2002,23(6):59-66
本试图就购并绩效评估指标和度量方法作研究,提出购并的经济绩效表现在成本优势、销售收入增加、无形资产增加和核心能力提升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对购并绩效作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为此,本在对指标作系统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对这四个方面评估的度量方法。在购并绩效测算评估中,最困难的是对核心能力提高作用于经济绩效回报的评估,因此,本提出了核心能力作用于经济绩效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4.
购并目标公司预测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苟开红  谷伟 《预测》2003,22(5):49-52,65
本文以我国2001年公司购并活动为研究对象,选取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对目标公司的回判准确率为77.33%。文章发现,非完全市场化的上市制度和过小的市场容量是导致目标公司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出售仍然是为处置不良资产,还没有被看作整合内外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本文的研究支持A股市场半强式有效假说。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购并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存在企业与民族的双重文化差异,购并后的整合变得非常困难,如何有效地处理跨国购并中的文化冲突已成为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回顾和整理跨国购并文化整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联想购并IBM PC事业部为例,探索中国企业跨国购并后的文化整合问题,并提出跨国购并中文化整合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跨职能整合是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四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对此进行了全面考察.首先分析了整合需要克服的障碍及其潜在成本,从而提出需要对其合理决策的观点.其次,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跨职能整合的决策问题,一是整合水平的总体预测,产品创新性越强,则项目所要求的整合水平越高;二是整合对象的确定,即根据开发阶段选择合适整合对象;三是整合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资源、信息和知识分别选择相应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产品开发中的跨职能整合:基于决策视角的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职能整合是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四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对此进行了全面考察。首先分析了整合需要克服的障碍及其潜在成本,从而提出需要对其合理决策的观点。其次,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跨职能整合的决策问题,一是整合水平的总体预测,产品创新性越强,则项目所要求的整合水平越高;二是整合对象的确定,即根据开发阶段选择合适整合对象;三是整合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资源、信息和知识分别选择相应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企业购并活动出发,研究企业文化在购并后的整合中所起的作用,提出合金文化及纯金文化两种帮助企业进行整合的文化方式,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建立文化整合的方法,步骤及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战略、路径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入WTO,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和提高的战略、路径和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的四个路径,即:组织学习、内部研发和合作创新、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整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10.
企业购并中的整合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炜  赵冬梅  张建勇 《软科学》2000,14(3):17-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 ,企业购并已经成为企业迅速扩张规模、增强竞争力、转移战略目标、培养企业核心能力以及摆脱债务和社会负担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特别是 1992年以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证券市场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 ,企业购并在我国形成了高潮。但是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决策者对企业购并仍未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 ,企业购并就是获得目标公司的合法控制权 ,而对于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后如何有效地协调两公司之间的关系 ,促使它们在企业…  相似文献   

11.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产学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提升政产学协同创新效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保障协同创新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构建了可转移的三螺旋博弈收益关系模型,选择博弈分析中核、夏普利值和核仁作为度量指标。对2006年以来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各主体在联盟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协同创新体系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好;大学是引导和创造协同作用的主要力量、其次是政府、最后是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协同作用在逐渐减弱,而企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政府是引导和促进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所在,政府通过让利于大学和企业,以刺激大学、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与美国相比较,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作用大于美国,其变化趋势也比美国较为明显,政府在协同创新联盟中的引导和稳固作用要大于美国,但我国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较小且远远小于美国。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借鉴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环境和协同创新绩效两个子系统,构建出重庆市产学研协同度模型。测算发现,2010—2015年间重庆市产学研协同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研究表明重庆市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环境系统有待优化,政府支持力度应继续加大、配套政策应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
按照绩效落差时空差异划分为4个情境,研究不同情境下网络战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情境Ⅰ中(绩效落差强度低且持续性低),网络深化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存在促进作用,网络拓宽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存在抑制作用;情境Ⅱ中(绩效落差强度高且持续性低),网络深化比网络拓宽更能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情境Ⅲ中(绩效落差强度低且持续性高),网络拓宽比网络深化更能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情境Ⅳ中(绩效落差强度高且持续性高),网络拓宽对双元创新协同性具有促进作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结果表明,企业绩效落差与网络战略可通过三条组态路径实现高双元创新协同性。最后,提出企业应当正视绩效落差、重视网络战略效用、在不同绩效落差情境下选择不同的网络战略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组织双元结构观,通过企业案例的形式探讨探索性创新和挖掘性创新活动的四种整合模式,为企业消除两种创新活动的冲突,实现两种创新形式的协同整合提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需求,也是当前各行业创新型人才智力支撑不足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对协同理论进行修正和优化,引入人才培养的要素单元,建立了“要素识别、模式建立、组织机制、协同路径”动态分析曲线,从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视角对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OBE”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知识异质化条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特点和内在规律,提出了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知识学习过程模型。本研究结论对于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及实施路径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以来伴随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推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目前尚缺乏全面完整地针对2006年来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演变及其效果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政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2006—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为对象,对筛选出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特征,并应用岭回归分析研究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度自2006年始呈上升之势,总效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政策特征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越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引越能促进应用型重大成果的产生,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有助于促进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而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则需相关创新政策在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