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第一产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众多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是制约城乡经济成长的一个主要因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一元结构最主要的深层约束。采取多元化转吸纳策略,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水平,提高农外转移的稳定程度和集聚程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经济发育的主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  相似文献   

3.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结合山东省省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注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化进程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从内部和外部阐述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趋势和流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化进程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从内部和外部阐述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趋势和流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德昭  许和连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42-1353
用FDI产业梯度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是当前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合力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09年中国28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全国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形成的"拉力"和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层面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要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中义 《今日科苑》2007,(12):11-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基数大,且供给不断增加,到2006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达到60012万人。而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过度;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减少;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程度的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只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又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8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增加了三亿八千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严中  贾芳 《内江科技》2009,30(5):4-4
近年来,资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大批的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本身素质、社会保障、经济制约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为了促进资阳市经济的增长,必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本文对资阳市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积极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中星火产业带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四个陕西省关中星火密集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内部生产组织化程度总体较低和星火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等影响关中星火产业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探讨实现关中星火产业带内农民内、外部增收的模式,提出以产业化为基本理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内部增收模式,以扶持星火龙头企业和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农业外部增收模式;并对政府在实现农民增收问题上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中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村工业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云南农村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客观现实,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珏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城乡工业互动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式来提升云南农村工业化的水平,解决当前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2.
孙宁 《科教文汇》2014,(24):219-2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苏荟  孙毅 《科研管理》2006,40(12):182-191
本文采用VEC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1995-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南疆劳动力转移发挥着长效机制。城乡收入差距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正向信号,农业技术进步为南疆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推力”,南疆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够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拉力”,从而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倒逼”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02年实施全境禁牧的盐池县为例,通过对农户调查资料及统计数据的分析,总结了盐池县禁牧前后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系统构建了劳动力转移机制,对促使转移动力和转移动机产生的受禁牧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证和深入分析。发现受禁牧政策的影响,养殖数量平均减幅57.09%,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饲草成本翻了一番,畜牧养殖收益降低44.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少等因素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先出去务工者的带动下以及政策的引导下克服来自于自身、城市的转移阻力,调整家庭能够支配的资源-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通过劳动力转移来增加收益,但限于城市生活门槛较高、自身文化技术水平低、户籍制度、非农产业部门工作的不稳定性、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劳动力转移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一线以及低层次的商业服务业领域,其从事的行业、分布区域以及务工周期长短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间隔性,收益增加缓慢,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金崇芳 《资源科学》2012,34(7):1369-1374
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人力资本, 是影响劳动力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采取耕地劳动比例法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 并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现状进行了简单地实证研究。分析显示,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陕西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且总体数量呈增长趋势;②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较低;③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明显不尽合理。因此, 改变陕西乃至全国经济过去多年形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 全面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 既是体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同时更是实现陕西及全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大策。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入手, 积极通过公共政策有效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 充分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在对1800多个农户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看,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减少是客观经济现象。劳动者的家庭身份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是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生命价值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生命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安全投入行为的影响、由于社会上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工资增长普遍较为缓慢,导致以工资为赔偿依据的事故赔偿金明显偏低.企业员工的生命价值被大大低估,致使中小企业进行安全投入的经济动力不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只能强化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加大安全投入.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健 《软科学》2006,20(4):75-77
我国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不断转移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已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较快发展形成较大制约。通过对一些典型国家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民工就业机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路 《未来与发展》2012,35(7):95-9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主体合作创新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德友 《软科学》2010,24(8):70-73,78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多元主体利益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的孤立行动,其收效必然大打折扣。研究意在力争突破这种局限,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形成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