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藏日喀则地区沼气能源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牛粪、薪柴等为主的传统生物质能源是西藏农村能源的主要形式.随着人口的增长,西藏农村能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当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在日喀则地区4个典型农业县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沼气生态能源模式在调整农户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作用;计算了该能源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按替代薪柴、秸秆和牛粪的3种方案,每户沼气分别可替代农户薪柴、秸秆和牛粪消费量的57.96%、61.37%和28.48%,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支出450.16元/口;若在西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广该工程,可减少CO2,排放(95.83~99.87)×104t/年,减少氯素流失(0.49~1.24)×104t/年,节省的牛粪分摊到单位耕地面积达4.37t/(hm2·年),可基本保证耕地物质平衡;沼气的利用还可减少妇女使用传统生物质能的时间机会成本.结论表明:该模式在一定程度可缓解传统生物质能利用对环境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但仅靠沼气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户能源需求,需结合其他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2.
农村沼气的研发与利用在我国的南方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既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节支增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但我国北方由于地域气候的关系,农村沼气特别大型沼气工程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总结了我国沼气事业的现状、介绍了基本技术并探索了北方沼气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治理农业能源污染,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尽量多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环  相似文献   

4.
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变废为宝,实现农村优质能源的利用,消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解决群众生活用能,同时带动饲养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是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农村沼气工程,用沼气工程技术处理人畜粪便,既能有效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又能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全国大部分省份或多或少面临推广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在农村推广沼气将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村的自然条件,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对太阳能农宅和太阳能温室进行采暖,形成集太阳能房、浴室、厕所、猪舍、蔬菜养殖、沼气于一体的生态家园。通过试点工程表明,太阳能生态家园大大降低了寒冷地区农村冬季采暖能耗,使可再生能源得到综合利用,达到了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陈伟 《科技风》2011,(9):41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农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致使大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费。通过阐述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当前生态型新农村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了相关的规划与设计对策,对于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住宅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信息》2003,(20):14-17
自1980年以来,我国有众多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类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到1998年,我国农村由生物质能转换与节能技术所获得的能源约达158万吨油当量。到2010年,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所提供的能源将达到1410万吨油当量。通过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源,将获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14-17
自1980年以来,我国有众多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类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到1998年,我国农村由生物质能转换与节能技术所获得的能源约达158万吨油当量到2010年,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所提供的能源,将达到1410万吨油当量。通过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源,将获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肇东市大型沼气项目的论述说明了发展大型沼气工程有利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薪柴或秸秆、煤炭等能源的消耗,增加农村能源的供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户用沼气的自然适应性评价为主要依据,以冻土和气温为主要指标,按照户用沼气池安全越冬和沼气常温厌氧发酵的自然适宜性标准,根据安全性、效率性、共轭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等分区原则,把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划分为南方自然适宜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等3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又分别划分为一定数量的亚区.其中,南方自然适宜区可分为华南(含藏东南)最自然适宜区等3个亚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可分为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简易覆盖保温适宜区等5个亚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则分为东北西北部高纬度严寒地带非适宜区等2个亚区.文章最后分别对各大区和各亚区的基本状况、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和户用沼气池建造及越冬保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区评述,以期能为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杨槿  陈雯  杨柳青  耿佩 《资源科学》2020,42(7):1285-1297
乡村生态转型旨在保护乡村资源环境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及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以达到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共赢,是乡村功能认识回归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农业生产和生态维育功能重新得到重视等外在因素,以及乡村生态资源丰富和村民发展诉求强烈等内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地处生态敏感区的传统农业村落实现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途径。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特质,本文从要素投入和参与主体两方面探讨了乡村生态转型的可能路径,提出乡村生态转型需要从依靠资本转向依靠知识投入,结合政府、社区等主体在乡村知识投入与应用中的行为及作用特点,提出乡村生态转型的知识投入更适合采取社区参与的方式。最后,结合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陈庄村的生态转型实践,对乡村生态转型的知识投入和社区参与策略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乡村生态转型必要性及其路径的理论认识,并为乡村发展的生态化实践提供一定经验借鉴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根据在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的问卷调查,估算了一个村域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和实际消费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目前该村人均每年实际消费能源489.5kg标煤,4.2口之家年消费能源2.061 t标煤,可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自产能源占总能源的54.98%,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源的使用对于转变用能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支出;生物质能占用能总量的一半,煤炭也有较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少;炊事、取暖用能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占用能的绝大部分,表明当地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不合理。研究认为,积极开发农村生活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对生态保护和小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川西地区敏感脆弱的生态坏境,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提出了川西气田油气绿色开采战略目标,致力于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成套技术研发,着重在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技术、钻井液重复利用技术、地层水利用技术3个方面积极开展工程技术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对西南油气分公司技术创新内外环境的分析,揭示西南油气分公司技术创新的本质,阐明在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企业要同时具备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创新增效的理念及良好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持续创新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孙前路  房可欣  刘天平 《资源科学》2020,42(12):2354-2369
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与行为是农村环境改善最为直接的动力,也是实现农村生态宜居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细则出台的重要依据。为细致探究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与行为,本文基于社会规范和社会监督的视角,利用西藏707户调查数据,运用广义连续比模型,通过对样本数据分组,综合分析了农户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行为及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农户具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占比略超过一半(51.77%),但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较差;②邻居参与积极性、保洁员监督、村庄人居环境改善能减少疾病传播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③农户的文化程度、村民监督及政府宣传有利于农户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转化。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整治模式,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同时对政府出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深远。作为水源区基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水保工程的实施,治理了水源区的非点源污染,改善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水源区的产业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从政府亲和力、政府服务力、政府执行力三个方面提升了基层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对原料种类适应性强,项目规模灵活、可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在小规模下具有更好的经济性,更易于商业化发展,符合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我国国情。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燃气两方面,关键技术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及燃烧、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生物质气化热解及燃气利用等。我国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目前主要处于进行技术完善和应用示范阶段,预计到2030年前大部分关键技术将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我国分布式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传统燃煤燃气替代、城镇/农村清洁生活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重点是服务节能减排战略,利用生物质实现部分替代工业燃料,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污染,同时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目前制约分布式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是经济性和可靠性,国家应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方面增加投入,将生物质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为成本效益,推动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婷 《预测》2008,27(1):77-80
我国的小农经济特性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有限"两难困境的根本性原因。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对比分析,指出通过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即打破农村的二元信用结构,构建农村网状的信用体系,比推动农信社体制改革的成本要小而收益更大。遵循以上逻辑,本文提出构建政策性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以团体贷款的形式来提高农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水平,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农村经济与现代金融制度相接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创新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从转变农村生产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温上升,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碳中和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碳中和学应运而生。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动态平衡”——全球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技术内涵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封存和移除的全过程及相关的技术体系。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型,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将由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四分天下”,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新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需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从当前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格局发生革命性转变;新能源将主导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最终将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但在能源发展中,始终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的关键。碳中和下新能源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