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是温带内陆干旱区的典型区域,周围高大山地形成径流,流入盆地后造就了绿洲。绿洲和荒漠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绿洲需要通过排水带走自然富集的盐分,而排水给其外围荒漠植被提供水分与养分,外围荒漠植被反过来为绿洲提供了生态屏障。随着绿洲土地开发规模不断加大,节水措施大范围应用,绿洲排水急剧减少。这一方面导致盐分外泄不畅,绿洲积盐;另一方面致使地下水位剧烈下降,绿洲外围、沙漠边缘的植被受到威胁——绿洲-荒漠共生关系面临根本性的危机。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建成了“绿洲-荒漠共生关系实验模拟平台”,该平台由绿洲土壤盐分累积与荒漠地下水位模拟子平台、地下水位与荒漠植被关系子平台、沙漠内部降水与荒漠植被关系子平台3个子平台构成,形成了完整的绿洲-荒漠共生关系实验模拟体系。该平台能够满足绿洲区不同灌溉情景下水盐动态长期变化、绿洲边缘荒漠植被变化与地下水位关系、沙漠内部自然植被与降水变化关系的研究需求,为回答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支撑。  相似文献   

2.
乌审旗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数据集的8km的AVHRR NDVI(均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别用年最大NDVI的平均值和年最大NDVI的斜率对1981年~2003年23年间的内蒙古乌审旗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的年际变化以及分析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降水对乌审旗植被覆盖的影响;利用1986年,1994年的TM和2002年的ETM+数据分析了乌审旗植被的主要变化类型。结果表明,这23年间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最大NDVI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有最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地表覆盖为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地区,二者的相关性要高于地表覆盖为耕地和乔木林地的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值分布在地表主要覆盖为沙地的乌审旗西北部,植被覆盖度最高值分布在地表覆盖为耕地的东南部;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使得植被覆盖度总的趋势是在增加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趋势使中部一些乡镇的植被覆盖度是在减少的,其余的地区都是在增大的,且变率很大。  相似文献   

3.
王强  张勃  戴声佩  邹悦  马中华  张亚宁 《资源科学》2011,33(8):1613-1620
本文基于1982年-2006年连续25a的GIMMS AVHRR NDVI植被覆盖指数,采用了最大化NDVI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四大建设区(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连续25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5a来,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07/10a,其中风沙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植被增速最明显,而西北荒漠区植被呈微弱下降趋势;②四大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度上升最快,比1982年提高了9.66%;③在1982年-1991年、1992年-2001年、2002年-2006年三个时期内,大兴安岭中、南部,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东北段,燕山,辽西低山丘陵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东段,西北荒漠区东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增加了472994km2、451032km2、435196km2;而在相同的三个时期,大兴安岭两侧,呼伦贝尔高原西部,三江平原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西北荒漠区南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减少了197717km2、270192km2、182690km2。  相似文献   

4.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2):148-148
依托单位: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地理位置及区域代表性:(1)该站研究对象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干旱内陆荒漠区。区内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在我国干旱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研究范围内有高山冰川和森林、草原,有广阔的荒漠和古老的绿洲,是开展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的理想基地。(2)沙漠边缘农牧交错区是进行沙漠地区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的理想区域。(3)新疆荒漠区生产潜力大,面临着大规模开发前景。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和有…  相似文献   

6.
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绩效评估和环境效益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7年的16天合成的MOD13Q1密集时序NDVI数据,辅助以GF-2数据,反演和监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FVC)变化;进而通过最大和平均植被覆盖度指标,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在生态输水条件下的生长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近20年来随着塔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生态调水工程的推进,塔河下游植被恢复明显,最大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1),高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3425.95 km2增加到2017年5486.52 km2,中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6508.18 km2增加到2015年的7131.23 km2。在时间演化过程上,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变化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快速上升,2006—2009年波动下降,和2010—2017年稳步上升)。在空间格局上,2000—2017年间FVC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旁和河流的尾闾湿地,距离河道越近植被恢复越好,远离河道10 km FVC变化特征不显著(P>0.05)。结合下游生态输水数据分析表明,塔河下游植被恢复与输水量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且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地区植被盖度与居民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慧  贾绍凤  吕爱锋 《资源科学》2012,34(11):2045-2050
本文基于人口与环境相关联的地理视角,运用最大化合成法、缓冲区分析法,研究三江源地区植被分布与人口、居民点的关系。研究表明:①从大的空间尺度看,居民点主要分布在NDVI条件好的区域;NDVI条件差的区域,居民点分布较少;②在几十公里距离范围内,植被盖度与离居民点的距离的关系是:居民点密度大的地区,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加NDVI呈上升趋势;居民点密度居中的地区,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加NDVI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密度小的地区,NDVI与距离居民点远近没有明显相关关系;③对典型牧业居民点小尺度范围内人口分布与NDVI关系的研究发现,距居民点2km范围内,由于人类的放牧活动造成了植被的退化,NDVI较低;2~4km范围内,植被受人类放牧活动影响越来越小,随着距离的增加NDVI呈显著上升态势;4~10km范围内,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NDVI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变小;④在1998年-2009年即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期间,NDVI总体上是上升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西江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6年分辨率为250米的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广西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流域总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西北部,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形成了四周较高植被覆盖度,中间较低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退化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宁市、贵港市的浔郁谷地平原地区、百色市的右江谷地地区。(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中植被覆盖显著退化的比例最高,草地、林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比例最高,同时具有随高程、坡度等级的增加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比例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一研究区域,研究了这一区域风因子对荒漠草原藜类植物分布的影响,得出结论:藜斑块是生长在内蒙古荒漠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植物斑块,单个斑块呈“月牙形”外貌,整体的分布类型为均匀分布,形成的机理主要是由风这种生态因子决定的;藜斑块有可移动性、短周期性、微固着性等特点;而且藜斑块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沃岛效应,所以藜斑块也成为一种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吴章文 《资源科学》1993,15(3):55-63
本文对武陵山脉中段的张家界地区的气候特性和气候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地形复杂、景观奇特,不仅气候温和宜人,空气湿润清新、降水充沛云雾多、天气现象复杂,具有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优势;而且热量、水分资源充足,光、热、水丰值期与植物生长期同步,是以多种动物生长;动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木材生产率高、材质好,林副产品多,茶叶品质好产量高,具有发展优质、丰富、高效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张家界应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这里的气候资源及自然景观,以求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冠层类型的陆地植被蒸发散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于贵瑞 《资源科学》2001,23(6):72-84
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必须准确地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蒸发散量及其水分平衡。因此,植被蒸发散量的估算模型开发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和水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依据植被冠层结构特征对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地评述了不同植被冠层类型、不同区域尺度的植被蒸发散模型的研究进展。依据自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冠层的垂直结构和群落的覆被程度,我们将其划分为单层封闭冠层(OLCC)、单层疏松冠层(OLS/CC)、多层封闭型冠层(MLCC)及多层疏松冠层(MLS/CC)4种类型。进而,我们给出了适用于估算这4种类型植被冠层蒸发散的单涌源模型(SSMs)、双涌源模型(DSMs)和多涌源模型(MSMs),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模型中所使用的各种表面阻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详细地讨论了植被蒸发散模型中各种阻力的测量和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物种和植被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生物物种和植被资源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础数据库,并简要介绍了生境评价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植被资源-气候环境的空间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4.
赵波 《科技广场》2012,(6):80-82
大同地区是我国煤矿主要产区之一。而采矿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植被的影响则尤为明显。遥感作为信息获取的快速而有效的工具,具有宏观性好、更新周期快、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可以为植被监测提供直接客观的信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快速有效地获取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信息的指标,已广泛地得以应用。本文以大同地区为研究区,采用ETM影像为数据源,计算研究区在2000年和2005年的植被覆盖度,并对2000~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邱庆 《大众科技》2012,(7):91-92
开发建设项目应通过选线、选址和工程总体布置等进行方案比选,尽量避让人工片林、天然林,以及自然保护区、草原保护区、湿地等自然植被;应尽量减少征占、压埋地表和植被的范围。对具有特殊功能的植被,应改变主体工程选线(址)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丁圣彦  梁国付 《资源科学》2004,26(3):105-108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森林碳库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文利用伊洛河流域中部地区洛宁 县1983年、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份的TM影像图,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类型的面积变 化,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 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 750hm2 。使用已经公开发表的植被碳储 存数据估算了该地区植被碳储存量的变化,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3年1 704.18MgC增加到1999年的 2 727.6MgC,表明研究区是一个小碳汇区。  相似文献   

17.
李文杰  乌铁红 《资源科学》2012,34(10):1980-1987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旅游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其草原环境岛屿化现象严重。为保护草原景观和当地生态环境,探索草原旅游干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为调控旅游干扰和实施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理论支撑。在诸多的旅游干扰影响因素中,游客的活动和践踏以及车辆的碾压是草原旅游点及周边旅游环境产生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其影响又直接反映在该立地上的植被生长、发育和演替变化上。本文采用植物样方调查法对草原旅游点周围、不同活动区周边、不同等级道路上的植物种类构成与各种植物的相对密度、植被的总盖度、草群高度、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及丰富度指数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其相关指标变化来探究旅游干扰对草原旅游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太白山位居秦岭的中段,为秦岭山脉第一高峰。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约有种子植物1782种,隶属于125科,657属,包括热带属130属,温带属436属和特有属24属。该地 区20个较大科的种数,约占其全部植物区系的66.6%,其中特有种653种。本文对这些大科的性质及 其在植物区系和植被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分析了全部属和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的基础 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与其他九个山区的植物区系关系。    本文对植被垂直带划分;主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点和区系相似性;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变化的关 系以及生活型谱与不同坡向和海拔变化的关系等作了具体分析。对该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的形成时期以 及对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植物学角度出发,秦岭地区作为亚热带和温带 植物的分界线的提法与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性质以及水热条件情况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阜康绿洲生态系统生物量遥感估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阜康绿洲地区2003年8月野外实测53个样方的生物量干重数据和同期的陆地卫星MODIS的1通道,2通道250m遥感图像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NDVI与绿洲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进而建立该遥感植被指数与绿洲生物量的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对不同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表明:植被指数NDVI与绿洲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所建遥感植被指数与绿洲植被生物量的回归模型中,三次方程得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y=-5 593.3NDVI3 7 509.7NDVI2-1 268.9NDVI 191),是最适合用于监测阜康绿洲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的监测;利用该模型进行反演同年4月~9月研究区的生物量,并分析得出阜康绿洲生态系统内不同植被生物量在同一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阜康绿洲生态系统内不同植被生物量在不同时期生物量的独特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