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软科学》2018,(5):28-32
以南京市8所"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技术创造、创新扩散、技术维持三阶段,选取13个专利指标,从技术创新活跃度、技术创新优势度、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技术创新影响力四个维度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在不同创新维度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在不同创新维度的优势与劣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不同维度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创新性和影响力两个角度对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分析基于不同评价视角的科技期刊排名和文献分布的差异,探究不同指标评价结果与同行评议结果间的一致程度,以助力对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方法]选择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综合性材料科学、数学 4 个领域的 37 种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及病毒学领域的28 种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JCR和开放引文数据库中分别获取被选期刊的影响因子(JIF)、期刊引证指数(JCI)、JCR分区及研究文献引用关系等数据,分别计算每篇研究文献的绝对颠覆性指数和期刊颠覆性指数(JDI)并进行比较分析,使用《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验证JDI的评价效果.[结果]在所选的 5 个领域中,创新性排名与影响力排名相同的期刊占比不足1/4.在除环境科学以外的4 个领域中JCI与JDI排名的差异最小,而在除机械工程以外的4 个领域中JIF与JDI差异最大.在影响力/创新性分区中,研究文献分布较为均衡.在特定期刊内部,研究文献的创新水平参差不齐.相比影响力指标,JDI与权威专家的同行评议结果更为一致.[结论]期刊的影响力排名和创新性排名间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力指标不能较好地体现期刊及其发表文献的创新水平.在病毒学领域,国内科技期刊对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信设备巨头技术创新布局与扩散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天华  于光  石春生 《科研管理》2011,32(11):18-24
专利引文是衡量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以著名的德温特(DII)创新系统的数据,对通信设备行业两家重要企业思科与华为的专利引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些中国高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其研发效率已经追上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技术扩散主要是在国内,国际间技术扩散刚刚起步,影响力较小;而跨国企业技术扩散是全球性的,影响力处于龙头地位;追赶型企业技术创新是力求突破的锥型布局,领先企业是平衡型的哑铃布局;企业的技术创新布局主导着它们的技术扩散方向,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宽度大,但是优势技术少,技术深度低。而跨国企业优势技术多,技术扩散的深度高,技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大数据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也主要依赖于大数据本体技术的创新。基于链式发展和推拉理论构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推拉模型,再采用灰色关联法探讨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链式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的推力因子与拉力因子的关联效应,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该地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基于推力因子角度,河北省各推力因子的关联度较低,同时京津冀由于区域战略发展的定位不同而使得各推力因子间的关联度排序存在差异;基于拉力因子方面,产业影响力对大数据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京津冀在大数据应用的领域和水平等方面因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使得各地区拉力因子的关联度也不相同;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存在共性问题且其主要障碍因子均为政府推动力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及产业影响力等。研究表明,京津冀应结合自身优势与战略定位等加强相关基础要素的投入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并扩大产业影响力,可有效促进大数据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焦》报告。文章依据“技术焦点”在新科技革命的信息、能源、材料制造和生命等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从《2022技术聚焦》报告重点解读的32个技术焦点中遴选确定了“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对其基本涵义、面临的技术创新挑战,以及攻关路径等给予简略阐述。根据“技术焦点”中的专利数据综合影响力得分分布情况,揭示其中得分较高的专利的技术创新点及权属国家机构特征。最后给出了3点结论:(1)技术焦点表征了全球各个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痛点”;(2)科技发达国家占据着大多数“技术焦点”的制高点;(3)“技术焦点”中的专利权属机构均是产业技术创新的翘楚。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技术创新吸收利用科学知识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被采纳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桥梁,其特征对采纳效果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证明,知识的来源特征作为一种便捷的价值呈现方式,会对受众的注意力分配与信息筛选过程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从科学到技术这一跨界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有何表现,仍待探究。[方法/过程]本研究从专利引用论文的视角探究技术对科学知识的采纳,构建1800—2018年全领域专利引用论文的数据集,测度科学知识的来源特征,分析其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构建回归数据集,使用回归模型,探究来源特征对采纳强度、采纳速度、采纳广度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显示:(1)科技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创新活动更加精细化,科学知识被技术采纳的速度提升,但广度与强度降低;(2)科学知识来源特征显著影响采纳效果,来自更高影响力生产者与传播者的科学知识,效果更好;(3)科学知识的技术采纳过程具有明显的学科领域差异,实践性较强的领域科学知识利用虽然更多、更迅速,但这些知识往往不能产生较强的技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是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最活跃和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充分发挥其技术比较优势,不仅有利于其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其代表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本文在对上海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分技术领域统计的基础上,首先对上海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态势、技术领域分布及其在全国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其不同技术领域的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对其技术比较优势及演变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上述分析结果的公共政策含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竞争趋势的日益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如何识别技术创新机会、并选择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成为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评述国内外主要技术创新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新导图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模型,并以德温特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创新导图,探讨了该领域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研究技术研发特征规律是科学认识技术创新演变与技术创新速度的前提,也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进行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与企业技术路线规划设计的基础。[方法/过程]以美国专利商标局1991—2020年间授权的约649万条发明专利文档及其1.46亿条引文数据为样本,基于专利被引延展性和施引源散性、被引时滞和被引速度等指标,对科学密集型技术领域的知识来源结构和技术创新速度等进行度量,并基于P指数对该领域的国际技术竞争格局进行评价。[结果/结论]在科学密集型技术领域内部,不同子技术领域的知识来源结构、技术创新速度等均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实施差异化的技术研发布局与政策支持;在该类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大陆地区在美专利布局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尚未出现明显的“路径依赖”优势技术领域,持续稳定的相对技术优势领域仍不突出。需要根据各技术领域的特点,协调制定科学密集型技术子领域的知识产权政策和产业升级策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质量专利研发与战略布局,着力维护我国在相关领域的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基于专利数据的统计,分析广东企业和高校近年来在专利授权、有效专利及技术领域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挖掘和探讨区域范围内这两个主要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并就进一步增强省内高校的创新优势以适应地区技术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和推进省内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授权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年度趋势、专利类型、技术构成、申请人、生态系统类型等角度,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1-2011年授权专利进行了分析,以了解CERN技术创新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CERN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迅速,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较高;技术研发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生产、生态要素观测两个方面,主要技术之间交叉技术累积优势明显;不同生态系统分别在不同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在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制药技术创新特征和创新资源竞争特征来分析多国制药企业在华技术资源竞争状态,研究认为,制药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制造业技术创新,制药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非线性和非连续性,对基础性研究与开发活动高度依赖,因此适合于利用专利数据分析其创新资源的竞争状态,同时也对相应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出挑战。文章提出使用技术领域的覆盖宽度和技术资源的集聚程度两个重要方面分析方法研究制药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本文给出典型国家,特别是美国制药公司在华专利技术资源的发展特征,对比分析多国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技术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AI (Activity Index)指数和 AAI(Attractivity Index)指数反映了某国家(研究机构)在 F 学科的文章数量和影响力绩效。很多学者通过对 AI 和 AAI 指数进行标准化转换,对某一国家(科研机构)的学科发文比较优势进行评价。通过 C9高校和大连理工大学 Incites 学科数据,对 AI 及其衍生指数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 AI 和 RSI 方法相比,SAI 指数采用极差化方法,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学科数据,有效提高了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专利地域性保护原则和创新主体采取的全球专利布局战略思想,提出利用专利全球布局数据进行技术预测的新思路。选择2015—2019年的专利数据及其全球专利战略布局数据,设计了技术预测模型;并选择全球辐射能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未来的辐射能领域全球竞争中,美国将占有更大的优势;日本的优势明显下降。与当前阶段相比较,在未来阶段主要创新主体的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LG电子公司值得高度关注。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创新机构层面,中国都需要加强专利的全球布局战略,提升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实力。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为产业技术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层面,对我们全面把握全球辐射能技术创新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更好地部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管理》2015,(6):41-47
运用数理统计法和社会网络分析(SNA)法等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创新管理研究者的发文量、H指数及其网络中心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高产作者合著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者、高产作者合作特点以及主要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创新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科研合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编辑:郑教授,作为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您能否谈一下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这方面都有哪些优势?郑刚:斯坦福大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创业渊源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根据"2011斯坦福创业调查"可知,目前约有39 900家活跃企业的根源都能追溯到斯坦福。如果这些公司组成一个国家,该经济体  相似文献   

17.
武慧娟  孙鸿飞  孙彤  田畅 《情报科学》2019,37(5):173-177
【目的/意义】大数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研究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关注国际大数据领 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历程,分析国际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其知识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 法/过程】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法,针对SCI和SSCI数据库中大数据领域从2012年至2016 年共五年的期刊论文,分别从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知识(主题)聚类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结 果/结论】国际大数据领域共存在九个类群体,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的结合应用及技术改进, 大数据思维及技术创新是国际大数据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h指数应用于专利影响力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陶瓷膜分离领域的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德温特世界专利创新索引"为数据源,探讨h指数在专利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首先,利用SPSS分析软件研究h指数应用于专利影响力评价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选取CHI专利指标中用于衡量专利影响力的CII指数、TS指数为参考,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h指数在专利影响力评价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理解科学知识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的影响对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政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知识基础理论和技术体制理论,提出科学技术特征属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从知识异质性视角分析产业创新的科学知识特征因素对中国技术追赶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美国专利及商标局1995—2019年的全球授予专利及其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发现中国难以在科学关联度较高的领域、科学知识复杂多样化的领域和私有部门科学知识贡献度较高的技术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追赶;中国的技术追赶更依赖较为近期的科学知识,优势产业发展更依赖国外的科学知识来源;中国技术创新的本土科学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公共部门的成果,私有部门产出科学对创新的作用不突出。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优势技术领域发展的科学知识特征,为中国技术追赶提供了实证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利用专利数据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9个领域的技术创新现状,了解产业技术能力水平,把握产业创新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0年前后进入技术创新活跃期,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核心技术的储备上与技术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导向、基础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