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任校长哈珀所秉承的办学理念使芝加哥大学创办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镇.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为大学定格局的"哈珀计划"、把知识创新和研究工作放在第一位,引入成人教育系统担负起大学对整个社会的责任等.哈珀校长的办学理念不仅对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对美国现代大学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也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入校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学习条件,极易产生"新生感觉失调综合症",出现厌学情绪与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海燕  关辉 《江苏高教》2007,(4):141-143
加拿大高等教育不仅发达,而且富有特色.其特色不仅表现在独特的教育行政体制,还表现在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各大学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理念与行动,这些特色都是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较高的重要因素,值得我国大学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大学和谐教育不仅在于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和谐与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在于能帮助他们很好地促进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这对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既是个体终身学习以创设幸福人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又是未来社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以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愿景.《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终身教育发展目标的提出与践行,既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又是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的一次机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理念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有利于人们敏锐地洞察到未来社会中教育的发展动向,而且有利于人们在践行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展示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激发出来的无限发展潜力.透彻深入地理解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更好地体悟教育的真谛以释放出生命的亮丽色彩,这既是个体发展所遵循的航标,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威斯康星理念"是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行动体系。"威斯康星理念"一经提出,其价值就得到各国大学的普遍认同。随着时代的变化,"威斯康星理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进入21世纪,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下,"威斯康星理念"获得了新的发展,不仅传统的推广教育模式得到保持和发展,而且着力构建多主体、多学科参与的服务体制,并注重对社会特定人群提供切实的服务。这些对于我国大学开展服务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学第一年是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的关键转折点,良好的入学教育不仅关系到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而且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笔者以美国Valparaiso大学新生始业教育中的特色内容如Focus新生导向计划、核心计划、咨询服务及友好家庭计划等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我国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探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变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阶段是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大学社会责任概念的模糊性制约、阻碍了大学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了大学社会责任概念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与阐释:大学社会责任是大学通过透明和伦理方式,有效管理其活动并对利益相关方和环境所产生影响的理念与行动,其内容是"份内之事"与"份外之事"的有机统一,其目的是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理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改革的困惑实质上是由于大学理念的迷茫,由于深度混乱的理念。大学理念在认识上仍存在需要澄清的误区,如将朴素的想法、一般性理论误当作理念,将当下的简单行动误看作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在大学理念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传承与守望;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主体性的觉解;不仅需要理论的务虚,还需要实践与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大学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大学理念建设上体现出中国意识、中国方案,在大学发展上体现出中国模式、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成长,如同人才成长一样,需要过程.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和大学校长们都在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 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如何评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快速接近?作为人类传承文明的载体,大学本身具有固守和积淀的特征,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大学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自已?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手中的年轻人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大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证明自已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教育? 所有这问题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人才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日本大学的环境行动特点,指出大学通过环境教育、自身环境友好自律和环境学术研究等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环境行动,加入到可持续发展国家建设进程中,是履行大学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社会责任内涵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科研的水平和实力不仅决定了大学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而且是评价和衡量大学之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最主要指标之一。论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前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杜德斯达特对数字时代大学科学研究方式变革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揭示出当代信息技术不仅拓展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而且创造了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与协同工作新模式,这势必引发科研体制和科研价值观的变革,呼唤大学科研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既是一个自产生至今被持续赋予意义的历史产物,也是在继承与嬗变中逐步确立其制度框架与运行规则的社会结果。而且,大学自身所秉持的理念的变化和丰富使大学日益成为一个具备多种维度的社会实体。因此,从多种维度识读大学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大学,把握大学理念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衍变,也可以为当下如何发展大学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庸>、<学记>是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理论著作.<大学>、<中庸>、<学记>不仅提出了先秦时期的大学理念、大学之道、大学的社会职能和教育任务、培养目标、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而且对大学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古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先秦时期私学大师形成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着奠基石的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思想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来,治理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它强调政府的管理应从单边走向多边,即从统治走向治理。治理的理念具有普适性,在大学的管理上同样适用。经典的大学理念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认为应由学者行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现在看来,这种理念不但不可能实现,而且也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的大学在管理方面更多的应强调社会的参与,应致力于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社会三大问题.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环保问题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成长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认为大学的生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足够稳定的保持其得以产生的理念,有足够的行动与支撑它的社会保持联系.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国家可以分成两类——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等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20.
吕洁  韩芳 《成人教育》2015,(12):68-70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如何可能互相了解彼此行动的意义?文章认为以主体间性为价值基础的对话教学不仅能够在理解、沟通、移情的基础上生成知识、共享价值和文化,而且能够不断改善学生理性面对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