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 2010年间的科研效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研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2000~ 2010年间,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存在较大波动现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建立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系统,着力提高教育直属高校的科研效率;同时建立基于效率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提高科研资源配置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推动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效率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2002年自然科学研究的效率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研究发现,56所高校的自然科学研究效率在3年间呈现波动状态,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评价结果,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提高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不同地区5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0—2002年间科学研究效率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本文发现有46.3%的高校的科研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而且不同地区高校的科研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存在波动,但变化趋势不同。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效率。优化区域科研资源配置的措施:第一,应逐步建立基于效率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机制,引导高校关注科研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第二,在目前条件下提高高校科研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应以扩大高校科研规模为主,以改善高校科研生产效率及其管理水平为辅;第三,应采取一定宏观调控措施,缩小不同地区高校科研效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高校绩效评价对象,并行使用主成分分析、超效率DEA分析和Malmquist指数模型等方法,对72所直属高校进行绩效评价。其结果显示,直属高校的绩效状况基本相当,将近三分之二高校"绩效偏高"或"绩效相当"。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近十年间大理类和综合类直属高校的资源配置平均效率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不过规模要素对高校绩效的作用已逐渐达到临界状态;但大文类高校则表现相对稳定。此外,专任教师数量以及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办学效率评价体系,并用数据包络分析法(SBM模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2013年投入产出的办学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办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存在不匹配现象,说明我国高等院校办学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进一步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办学效率的改进方向,为改变现有的教育拨款考核绩效评价机制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DEA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校科研绩效不仅要考虑产出总量,更应考虑产出效率。本文基于CCR、BCC和NIRS模型对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科研绩效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前沿面投影的绩效排序方法,从而得出有效决策单元的排序,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描述性趋势分析方法,对2001~2007年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教师构成、经费支出、科研及教学生产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提出利用科研经费支出占比计算我国高校科研型与教学型教师有效规模的新思路。研究发现,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占总经费支出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部属高校校均科研型教师规模增长迅速,而教学型教师增长相对平缓的现状。此外,部属"985"高校的高水平论文生产力显著高于非"985"高校;且2004年后部属"985"高校在毕业师生比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之研究效率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0-2003年期间教育部直属68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评价结果,本文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探讨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低下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DEA基本模型和超效率模型进行处理,得出高校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分及规模报酬情况,计算出DEA无效高校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值。利用该数值可以帮助各高校调整科研投入与产出,以提高科研效率。对于DEA有效的高校计算超效率得分并排序。  相似文献   

10.
经过分析比较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科技人力、科研经费、开展国际交流以及科技成果等投入、产出方面情况发现地方高校无论在科研投入,还是科技产出方面都落后于教育部直属院校.地方高校要改变现状,需要在打造科研团队,增加科研经费,提高课题申报能力等方面加大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科技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SFA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成本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国内高校效率评价的基础上,使用面板数据随机边界法分析2002~2005年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成本效率,结果发现高校的整体成本效率值为0.59,比理论最小成本多支出41%的成本。深入分析影响效率因素后发现学校的类型、办学地点以及教师的职称结构、办学条件中的占地面积、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均显著影响高校的成本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建立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教育部直属的58所高校的科研绩效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公因子和绩效得分及排序,并结合因子载荷矩阵,分析了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在鼓励创新、体现科研实绩的绩效管理机制的作用下,高校应该从提高公因子得分上入手,即从该公因子上负荷量较高的变量入手,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科研管理,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提升科研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教育部直属的58所高校科研绩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在静态维度上,高校之间的科研绩效差异明显,部分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的综合得分与科研绩效得分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在动态维度上,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绩效在波动中逐渐提升或趋于稳定,而少数高校则呈现下降的态势。这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机制与科研绩效管理机制,使科研投入管理科学化,资源效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投入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教育部直属高校2005-2009年财务数据,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投入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近五年来直属高校财政投入机制的现状,剖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问题,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科研产出效益.基于近十年北京地区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统计分析,运用计量模型评价其效益并阐述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效益的因素,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高校的内部效率--从范围经济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范围经济是评价高等教育内部效率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运用鲍莫尔等人(1982)提供的多产出组织分析框架,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样本数据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不论采用那种处理办法,考虑高校所在地区所得到的范围经济结果同没有考虑时(总体样本)的结果是不同的,说明在从范围经济的角度考察高等学校的内部效率时,高校所在的地区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5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效率做出评价,并比较不同类型高校效率得分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对高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中硕导和博导的比重、博士学位教师比重、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与高校效率显著正相关,人均科研经费与高校效率负相关。为了提高效率,高校应提高科研经费比重,投入更多的人力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已向教育部报送了2014年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通知书全部由校长签发。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考生录取和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长期以来,高校录取通知书都在加盖高校校章后寄发。为了建立高校招  相似文献   

19.
扩招后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确定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厂商追求成本最小化策略不同,高校办学者往往存在成本最大化倾向。当达到一定办学规模后,研究型大学更为看重科研,不愿继续扩招,如果继续扩招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我们采用多元性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据论证了这一结论。从政策上看,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宜继续扩招,扩招的任务应由大量一般院校承担。  相似文献   

20.
《云南教育》2014,(15):2-2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已向教育部报送了2014年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通知书全部由校长签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