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统计表明,研究生院高校导师队伍在学位层次、年龄结构等指标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导师男女性别比例以及生师比等方面不及后者。研究生院高校导师资格与高级职称间关系渐趋弱化,但在导师岗位设置要求、岗位管理制度以及导师专业成长机制诸方面仍显不足。解决之道在于切实发挥学校在导师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各学校在导师队伍建设中的自我发展规划能力、自我监管评估能力以及自我改进与完善能力。  相似文献   

2.
指出导师是院校进行学科建设的主体、研究生教育的主导,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其中导师资格认定工作又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根本。指出我国博士生导师制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博导资格终身制,将导师资格定位为一种荣誉,而非一个工作岗位,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导师队伍建设难以科学规划、对导师的考核评价难以落到实处等。对国防科技大学根据办学实际、以“岗位”为核心开展的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试论研究生导师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对人类社会复杂现象本质的概括与总结,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研究生导师中也广泛地存在着"马太效应"。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太效应"在导师选择、导师队伍建设、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四个方面的体现,分析了其在研究生导师中的消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强化鼓励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梯队建设;严把导师资格关。  相似文献   

4.
乡村新任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乡村教育未来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乡村新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较低、生存压力较大、专业发展较难三方面的困境,影响着新任教师的留教意愿与教学成效。建立乡村新任教师“双导师”制,由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共建导师队伍、协同完成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任务,有利于增强新任教师身份认同、减轻生存压力、促进专业发展。因而,推进“双导师”制建设需要出台系列制度作运行保障、构建多主体良性合作机制、借力数字赋能与政策优势、做好导师组建与规划引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重庆地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约束、激励及保障等机制,以期实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兼职研究生导师的聘用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兼职研究生导师的内涵、作用及兼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指出:所谓兼职研究生导师是指有研究生培养权的高校从本校以外的企事业单位所聘用的有资格招收培养研究生教师的总称;兼职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兼职导师队伍进行建设和管理,须从学校、兼职导师本身和研究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导师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灵魂的角色,导师的研究水平与指导态度与研究生培养状况息息相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在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认定环节,要注重对候选人的道德品质的考察;在师生关系的塑造上,应力争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职能发挥方面,导师要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研究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英国高校经过长期探索建立的较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队伍质量保障机制,包括资格认定与任职、角色培育与培训以及考核评估等,指出其运行过程中有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中介机构的有力监督、高校机制环境的主导及导师个人意志的驱使,上述因素共同推动着高校博士生导师队伍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认为该机制在保障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博士生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英国的这些做法对我国高校完善博士生导师遴选、培训、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力量,导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我国的人才建设和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从导师遴选、学科梯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导师组合旨在建立导师共同体。由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资源层面的问题,这种"共同体"缺乏必要的凝聚力,因而难以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具有实效的导师共同体,从认识层面、制度机制建设和指导活动层面,突破制约导师队伍建设的"天花板":建立导师资格互认制度、主副导师制度,形成培养点主导下的导师共同体模式;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STAR模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共同体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仲晓烨 《文教资料》2013,(7):96-97,118
新任辅导员入职阶段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国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现状、入职教育研究与实践和国外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启示等方面切入,研究了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层面上对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加以分析,并针对我国的新任辅导员入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我国的新任辅导员入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泉州市55所中学新任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新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接近国家规定要求;学缘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新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新任教师中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岗前和职后培训工作需加强.对策:建立终身学习的专业意识,提高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加强新任教师师德教育;探索实现职前培养、岗前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机制.yh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以相对独立的辅导员身份界定为起点,围绕着对辅导员育人素养和管理能力的评价这一核心构建起动静结合的辅导员任职资格准入机制,通过对以育人素养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内的综合考察,判断拟任职辅导员者是否具备基本资质,并决定是否予以资格认定进而确定能否进入高校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制度。引入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旨在规范辅导员入职标准、提高辅导员职业门槛,进而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是新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高校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应当通过建立职业素质提升平台、工作分类培养平台、课程化与项目化平台、可持续发展平台等措施来加强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从群体资格视角展开研究,借鉴和运用群体资格理论中的梯度获得、仪式和宣誓、认知比较、建构、重构等内容,可以从方法论意蕴上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展开思考。通过建立行业组织,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资格证书准入机制,从入口确保群体成员质量;构建"亚群体",循序渐进提升辅导员群体认同感;进行典型宣传、风采展示,提高辅导员队伍群体的职业美誉度;运用心理认同机制,多样化发展促进辅导员群体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关系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成效和整体稳定程度。通过对新任辅导员的采样调研和座谈访谈等形式,结合当前辅导员队伍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总结了新任辅导员群体的主要特点与他们在专业化发展上的主要问题,从加强专业培训、搭建可持续发展平台、开辟工作空间、注重人文关怀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新任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而且对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教师的聘用机制对导师队伍建设的影响,提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养与提高相关措施,并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出导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硕士生导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目前导师队伍建设中导师的指导能力、师生关系以及导师队伍的管理问题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新时期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硕士生导师队伍的发展有所启示,从而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浅议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分析地方院校研究生导师在年龄梯队、自身素质、科研状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指出了抓好地方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进一步改善和稳定导师队伍;改革和优化导师的遴选机制;采取措施,改善当前被动的科研状况;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北京市西城区新任历史教师培训的实践问题,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了解新任历史教师在入职前及入职初期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职业发展需求,通过整体设计和调整优化培训内容,提升新任历史教师职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入职初期的课堂观察、交流访谈等方式,了解新任历史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专项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活动,做好课堂教学岗位跟踪培训;通过创新工作形式,发挥多方合力,助力新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从接受培训的新任历史教师的需求出发,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出发,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提升新任历史教师区域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