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建设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从当前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现状来看,在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了当前工程说是教育的重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文章从当前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吉林大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科学定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各环节的创新性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且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工程硕士招生与办学思路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加快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步伐,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务。如何做好工程硕士办学是以工为主的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通过总结燕山大学十余年来工程硕士的办学经验,对今后的工程硕士教育办学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说明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效果,如:初步建立起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调节机制,增强了培养单位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等,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关于培养工程硕士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关工程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问题的讨论,从SO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现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已明文规定,工程硕士将和工学硕士脱钩,单独授予学位,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表明工程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已进入试行阶段,新的研究课题又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几个有关问题要做好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工程硕士的内涵,正确处理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关系。对于什么是工程硕…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做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各培养单位所取得的好经验,以促进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培养单位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同时表彰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院校,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面向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了“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的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做了探讨。文章就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扩展途径提出了作者的看法,认为加大在职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研究生培养途径。并以工程硕士的外语教学为对象,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对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作者的见解,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的形势下,本文作者从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最佳模式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产学研合作工程中的管理与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9.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 ,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新的实践和探索。结合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 ,探讨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教育思想、培养质量、工作作风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使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意义、目标及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应形成自身明确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电子信息类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按照现代企业和新兴行业对电子信息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需求,从新工科对学生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的要求出发,构造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前提下,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新思路:要从宏观上探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的协同发展问题,建立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从微观上分别探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自身协同发展问题,形成协同创新下各自的培养模式;最后指出应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创新教育平台为基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创新教育的教学手段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文章首先探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构建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的几个关键点,最后总结了机电工程学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道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法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重新检讨旧的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采取若干改革与创新的措施。重新定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司法考试与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良性互动,优化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机构及课程体系,通过方法论训练、课题参与和研讨课等方式提升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等等,都是值得尝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确立符合自己现状与特色的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对于中国建立工程硕士多元化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为例,基于国家硕士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基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从质量、创新、特色培养理念出发,探讨了在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培养定位中如何为地方产业服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特别是如何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就“质量为根,育才为本,立德树人,创新引领,特色亮剑”的研究生培养定位,以及与定位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教育发展摭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教育具有强大的辐射性、带动性和示范性。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研究生培养重点应从硕士生转向博士生;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走多样化的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研究生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中西教育价值理念的碰撞与交流引发了国人对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化借鉴,制度设计开启了研究生教育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百余年来在"价值-制度-实践"的互动进程中,研究生教育先后经历了起源创制、震荡转型、策略调整和战略发展四大阶段,德知共同体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文化本色。得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与清末民初留学风气之力助,开放与创新铺就了研究生教育起源创制时期的文化底色;受抗战烽火与退守乡土之历练,砥砺与结晶铸就研究生教育震荡转型时期的文化原色;应新中国国内外政治经济之大局,调合与坚守成为研究生教育策略转折时期的文化气色;合改革开放与百年大计之国策,根深与叶茂彰显出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时期的文化成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0,1序列与区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同时利用分形思想建立了均匀测试模型,并基于系统始终生成的序列进行实验。接着基于概率论的知识构造了类频数测试和类扑克测试。最后对理论数据和实验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给出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0月29日,第五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盐城召开。会议以“面向新时代的教育”为主题,围绕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与模式改革、“破五唯”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生教育与就业等主题展开了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推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以达到促进研究生教育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