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认为“课程群”→“课程单元”→“单门课程”的系统组合形式,其核心结构为“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本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紧密联系和有机配置,课程体系改革强调整体优化格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征,强化实践环节,增强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无标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汕头大学核心课程改革以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素质为目标,制定明确的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近几年来的校本培训,我深深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特别是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整合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5.
郑红 《今日教育》2006,(8):26-27
“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命题。在这一背景下,催生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从强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结果逐步转化为强调活动的过程,从强调教师传授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技能的获得,这些理念上的变化终将落实到课程实施这个核心环节上。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社会科改革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课程类型,即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综合为中心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类型。这些课程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历史教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可以说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使其成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美国在社会科教育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实现了历史教育的核心地位。从中也可以为我国中学社会科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林旻 《学周刊C版》2024,(6):10-1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旨在通过紧扣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专业、强调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要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文章以“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是美国本科教育理念和课程实践的重大变革。其核心思想是摆脱大学课程改革的职业主义取向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与社会的被动适应,寻找大学教育永恒的要素。通过最核心的社会责任感、知识、智能与技能、批判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全体学生和所有高校都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该教育实践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有一定启示意义:课程改革应强调应用;在重视适应经济、行业、职业、市场的价值导向下,还应同时把握住大学教育和学生作为人的永恒要素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机械专业电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张淑丽加强内涵建设是改革和发展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新体系,又是改革和发展高工专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通过社会调研、论证分析,结合社会对高工专机械专业人才培...  相似文献   

10.
香港正在推行的新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以全人教育和专门化教育理念为指导,要求所有高中学生必修必考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和通识科4门核心课程,并从语言、数学、自然和社会等领域的20门课程中选修选考2-3门课程.香港新高中课程设置、中学文凭考试以及高校入学要求,均在注重适当的共同基础课程之上,强调了专业导向课程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对中国内地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文理分科之争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就高职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建立 ,决定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多变性、多样性、多规格性的发展趋势 ,因此 ,以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为己任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变观念 ,改革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教育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一、改革课程 ,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1 转变观念 ,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 ,变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课程 ,首先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思想不同 ,强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也会不同。提倡能力本位 ,首要的是转变…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知识传递和复制为特征的传统学校课程已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世界各国已经掀起了新一轮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等四个方面。其共同特点是: 一、调整课程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课程强调知识的传递与复制,课程的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系统知识为教学的中心。这种守成教育锻炼了学生的博闻强记能力,却未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人才观念的根本改变,系统知识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到底具有多大价值开始引…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教育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直被人们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但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以培养适应21世纪创造型、实践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化,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现代化,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推进逐步由外在的制度安排向教育、教学的内部改革过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这次课改提出6大具体目标,其中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以前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逐步形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陆晔 《中小学德育》2012,(11):30-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要求为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2018年,新西兰启动21世纪第二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23年初开始分批次实施新课程。本次课程改革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西兰课程》实施十年后,在政府倡导高质量、全纳的公共教育体系背景下展开。新课程延续了“学习者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包容性和个性化学习;将毛利知识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全面融入各学习领域,强调双文化整合与身份认同,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趋势;重构“理解、知道、做”的内容模型和基于学习进阶的学业表现,强化学习领域与课程愿景、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强调通过学科实践和社会情感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表现出从“灵活”走向“明确”的趋势和学科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一)顺应于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要求和国际课程改革潮流,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设计综合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改造式课程 这种课程方向竭力强调教育和课程内容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社会改造主义者总是强调社会需要胜过个人的需要;全面的教育目的要以整个经验为依据,而不是根据立即发生的过程来确定。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改革和承担对社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育效果价值的过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核心,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制度是关键。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既然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评价是制约课改顺利进行的瓶颈的误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