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超越性:多维视角下的旅游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本质是旅游活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学科触及并深化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学术界出现"泛本质论"倾向,这也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在多维视角的观照下,从事物产生的逻辑起点出发,旅游的本质应归纳为超越性。  相似文献   

2.
旅游体验是旅游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它与旅游本质等议题的复杂交织是近来学术界热议的课题。从旅游者需要"周期性的逃逸"这一学术现象入手,对"体验是否是旅游的本质"这一议题进行了研究推进。在研究中,引入海德格尔的栖居思想,利用从中剥解出的游戏与焦虑能够相互转换的二元世界观,对旅游体验的存在方式进行分析,并由此深入到对旅游本质问题的思考。分析指出,由旅游体验所揭示出的旅游本质,其结果并不止步于对于愉悦的追求。而来自于存在的焦虑,促使旅游活动需要以游戏的方式在人的存在中展开,进而实现对焦虑的缓解,但是焦虑本身并未因此而消失。焦虑的缓解,继而带来焦虑的累积,是旅游体验的获得与旅游本质之间潜藏的一种内在逻辑,它迫使旅游者需要周期性的逃逸。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游戏—焦虑"的对抗观念,打破了传统讨论在揭示重游行为上的困境。游戏与焦虑概念的引入则为旅游体验研究的推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旅游本质一直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既有的本质观研究多蕴含着某种功利成分,尽管有些论述是以精神的名义,但其中明显体现了自我高尚的成分。关于旅游本质的认知,作者认为旅游应有其本质,但可认为对旅游本质的论证或并不重要,认识是否能够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本质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动力,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产生推动作用。不同于既有认识,提出以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思想与自然地理学的空间理论相结合以研究旅游本质的观点,以消除研究中学者个人的功利性立场色彩。即认为旅游本质是一种对地理能量的感受与感悟过程,并基于此诠释旅游者的前往与返回,讨论出行距离与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施力"特征。进而,在地理的能量格局语境下,讨论现代社会的"骨肉分离"与亲情移动社会现象,揭示旅游本质的地理能量观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宗教旅游本质的界定对研究宗教旅游十分重要,目前对宗教旅游本质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鉴于此,选择哲学的视角对宗教旅游本质的阐释是相当必要的。宗教旅游的本质可划分为宗教旅游的特殊本质与宗教旅游的一般本质,其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信仰为特色的宗教文化熏陶、以宗教伦理为基础的道德培养、以宗教建筑等为外壳的环境唯美。从而揭示了宗教旅游的内在本质关系,即神秘性与参与性的统一、文化性与体验性的统一、艺术性与观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旅游解说研究过于偏重"实证主义",用跨界学科视角进行旅游解说的研究非常少。叙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旅游解说实质上也是一种叙事媒介或叙事形式,旅游解说的叙事维度应得到重视。从修辞叙事学角度来说,旅游解说是多元叙事、全知叙事、聚焦叙事、在场叙事、审美叙事、宣导叙事。  相似文献   

6.
在"以人为本"和"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贫困人口的受益与发展应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本文在梳理国内旅游扶贫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扎尕那藏寨贫困人口感知视角展开研究。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和模糊评价模型分析得出:扎尕那藏寨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一般。未来应在宣传营销的基础上,重视参与,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精准化程度,注重脱贫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多样化发展,传统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以彝人古镇为例,模仿式旅游资源随之应运而生。对旅游古镇的研究,虽然已有的研究内容及视角等都具有多样性,但从真实性视角对新出现的模仿式古镇进行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彝人古镇是模仿式的,它没有原生文化系统却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模仿式古镇的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在开发时必须遵循文化的本质,避免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民族旅游上,其投射焦点主要在于"旅游开发规划"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二元矛盾。自此,民族文化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入视角和核心内容,并引发了许多有关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商品化、文化舞台化、文化真实性、文化变迁与传承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旅游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将"文化"等同于"人本身",以"文化研究"代替"人的研究",导致旅游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旅游研究方法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发现国内旅游研究方法则存在创新性不足、研究范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旅游研究方法体系建设,应根据旅游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特质,从研究内容、学科建设和研究范式视角,建设基于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逐步提高旅游研究的科学肌理,实现旅游研究方法从模仿创新到创造创新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质表征着"教育是什么",而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既是确定的,也是变化的.这种境况与探寻教育本质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传统的"我思"与现象学的"我看"、"我做"的本质探寻方式各有利弊,在探寻教育本质时应采取多种视角,相互补充,以便更加全面地揭示出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发展旅游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人才建设日益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增强人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而,应大力发展旅游教育,提高旅游队伍的素质,以人才支撑旅游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造九嶷山舜文化旅游精品”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造九嶷山舜文化旅游精品”构想,即一方面内练“功”在完善现有旅游景点设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舜文化内涵,彻底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打造出“功”足的九嶷山舜文化旅游精品;另一方面外塑“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旅游形象,以形象带动战略,提高广大游客对九嶷山舜陵景区的形象感知.  相似文献   

13.
旅游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法的名称、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立法宗旨、调整范围是旅游法立法必须思考的几个基本问题.由旅游活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决定,旅游者主权理念应成为未来旅游法的立法宗旨,旅游法应合理确定其调整范围,以突破产业立法的狭隘思路,并积极推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对数学的本质应该怎样认识,这不仅是数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发展性、综合性的数学哲学核心问题.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不应该从传统数学哲学的角度退缩到方法论的一个狭隘的层面,而应该从更广阔的、更为多样的角度进行透视.林夏水先生的“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的见解,忽略了数学的非演绎性和非算法性,因而无法完全概括数学的本质.在数学深刻的思想与知识变革过程中,“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的观点是对数学本质的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15.
湖南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应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校际联合,深化旅游教育领域改革的道路,不断提高旅游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旅游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红色旅游翻译的研究在中国是比较新的一个话题,而专门针对红色场馆解说的翻译研究更有待开拓。广西红色旅游区纪念场馆解说词的对外翻译需要结合翻译理论中的文本功能学说与目的论,进行整体上的分析论述,进而确立此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旅游文化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创新包括旅游主体文化创新、旅游客体文化创新和旅游介体文化创新。旅游主体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人的创新,旅游客体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旅游介体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建立现代旅游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认识到旅游发展带来一些生态安全问题之后,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生态学于是产生了。对于旅游生态学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是研究包括自然、社会、旅游经济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科学。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旅游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系统等级的层次性;区域结构的特殊性;层次结构的网络性;系统状态的脆弱性。在实践中,旅游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理论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宗教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旅游种类,它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除了维护宗教旅游资源的可持续,还必须维护宗教旅游心理基础的可持续。宗教旅游异化对游客宗教旅游心理基础构成了严重的破坏,危及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对宗教旅游异化现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治理措施。实际上,以法律治理宗教旅游异化问题并实现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值得尝试,可以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四个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