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解读了巫祝文化、礼乐文化、儒学文化中的礼乐关系,认为礼乐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其逻辑主体具有结构层次性,礼、乐作为思想及制度思维的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由于处境的不同,从礼乐之间寻找接近真理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完整地把握礼乐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礼乐"思想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中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其内容对于研究孔子的礼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初中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礼乐文化对涵养初中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礼乐文化涵养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四条基本策略,探索出一条以礼乐文化涵养初中生行为规范的新路子,为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增添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礼乐户研究》为张咏春所著,项阳总主编"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礼乐的一个特殊承载群体——"礼乐户",是当今首部较为全面研究中国礼乐户专著.张著在承袭业师基础上另辟蹊径,经过长时间史料钩沉开始著书立言,通过对礼乐户历史脉络梳理,以一种新的视角介绍礼乐户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沿革中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磬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乐器,是中国原始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器物和载体,它不仅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以其特有的音乐性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亦在传播礼乐文化的道路上发挥着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本文考察了“礼”和“乐”的具体内容,探寻了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礼乐的精神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华礼乐传统文化视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流思想分析什么是美及美育;详细阐述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核心思想及其蕴含相应的独特美学内涵,以及礼乐文化和美育之间暗藏深厚的内在关系;立足于美育具体实际教学探索,提出“三阶育人”的美育教学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身体与意识的关系,是文化的首要问题。西方传统文化通过将灵魂从肉体分离出来与理念、信仰等建立关联,使其具有独立的人文价值。与西方灵肉分离的文化相比,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华夏民族则更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更注重用身体来体验认知世界。而从人际互动中产生,并不断被人为改造而历史形成的具有典型性的现象就是礼乐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制度规范形态,其中包括:风俗礼仪、典章文物、鬼神信仰、人际交往等文化大全。尽管我们拥有上千年的礼乐文明,但在当今社会,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没有得到现代理性的认识与充分利用。笔者就国内教育为例,阐述了我国礼乐文化的历史性、重要性,及其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礼乐文明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远古巫仪式中的礼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夏小玲 《红领巾》2005,(3):15-17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许韶歆 《教师》2015,(3):94-95
通过分析礼乐文化的独特特征和新课改的变化,结合两者阐述礼乐文化在学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应用即教学教研引入礼乐文化、德育建设依托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渗透校园建设。通过礼乐文化在学校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吸收礼乐文化的优秀内涵即真、善、美、正义、欢乐等普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6.
2022虞山文化论坛以“言子与江南文化”为主题,基于言子“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历史脉络,深入探讨了言子为儒家礼乐文化在江南传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言子思想对礼乐之学的创新发展、子游传统与江南文化繁荣与共的密迩关联等;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了言子在江南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探索了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内涵,以及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言子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吴丽 《教师》2019,(11):83-84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育人、修身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引导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感受其人文内涵,自觉学习礼乐知识,潜移默化培植礼乐修养,以达成育人之功效果。文章通过介绍礼乐教育的起源与延续,教化人、感动人、濡染人的化育功能及途径,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世情。从宴饮诗的内容展开,通过君臣上下、同宗近亲等间的聚会宴饮,对《诗经》的宴饮诗进行了比较与分类,将其分成祭祀宴饮和世俗宴饮两大类,并从宗亲、礼乐和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宴饮诗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8):13-17
王光祈的国乐思想既与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一脉相承,融合和阐扬了儒家礼乐文化合理内核;又结合时代诉求,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礼乐的关系及谐和思想进行了合理改造与发展。虽然王光祈复兴礼乐再造"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并未实现,但其国乐思想却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