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贺春意  罗华玲 《文教资料》2007,(20):161-162,152
我国推行数年的新课程改革已初显成效,课程观与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亦渐入人心;在关注新课程改革进展的同时,更要借"慧眼"冷静看待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编写的思维方式设置、教师培训、评价制度三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之所以遭遇困难、频频受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课程变革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关系密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进行调适或转型的过程。新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和角色的有效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客,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包括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变化、新课程的实施方式探索、新课程的课程建设、新课程管理有效机制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  相似文献   

5.
师资培训是让教师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和接受新课程的根本途径。只有让每一个教师领会到新课程的精髓,才能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针对教师的培养制度,提出了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发展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资培训是让教师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和接受新课程的根本途径。只有让每一个教师领会到新课程的精髓,才能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针对教师的培养制度,提出了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发展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其中“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几年来一条重要的经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一方面要进行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实施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就没有有效的课程改革。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实验区的5所中学、6所小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课堂听课、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发现实验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策略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平等、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者。但是,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新课程实施的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新课程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其中"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几年来一条重要的经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一方面要进行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劼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3):134-137
为了解广西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对已参加和即将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这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途径、必要性、难处等情况的认识,以及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方式、适应性、教材对比等.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应从教师观念、课程支持、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力度,为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学习型学校”。因为在学习型的校园里,校长作为新课程的管理者和引领者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在深入思考新的管理方式基础上进行不同的行为研究,不断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影响和改变全校教职工的行为,提高学校管理的品位和创新能力。在创建学习型校园过程中,关键是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并通过自身的学习去引领广大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的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素质。校长要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管理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校长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深刻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已成为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需要将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在组织、制度、课堂、评价、管理等方面加以调整和重构,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等有机融为一体,构建校本教研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符挺全 《考试周刊》2009,(25):14-14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摘自《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导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但未能从根本上有效医治应试教育束缚、教学方式单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深刻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已成为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需要将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在组织、制度、课堂、评价、管理等方面加以调整和重构,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等有机融为一体,构建校本教研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体系有重大的创新。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新课程要求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财旺 《考试周刊》2013,(28):154-155
<正>目前,广大教师正积极地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成为具体落实改革的焦点。一、新课标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采  相似文献   

17.
本人结合《科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教师在角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化;学生的角色与学习方式的变化,讨论在新课程《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提出建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一、推进新课程的学校管理需要知识型管理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校长的知识有些是显性知识,如学科知识、管理知识等,但更有一些隐性知识,如教师以隐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技能与知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师生互动局面的形成与把握。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整体设计能力、课程内容选择能力、课程标准的研究能力、开发课程的能力:校长要帮助教师明确新的角色定位,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李晴 《地理教育》2006,(2):1-1,28
近年来,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逐步从实验启动阶段转入深入推广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有了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尝试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学校里也逐渐出现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课程改革第一线的地理教师积极投入教改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和总结,涌现出一批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的生活 ,新课程实施与传统教学发生碰撞 ,必然带来新的教学改革 ,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面临新的考验。带着上述问题 ,我参加了济南教育学院组织的第八期校长提高培训 ,并赴华东师大进行了异地培训 ,从而对实施新课程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一、适应新课改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反思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