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教师虚拟学习社区逐渐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知识建构的水平是衡量学习社区学习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知识建构包括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两个方面,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可分为观点表达、观点联结、观点建构三个阶段。本文以K12教育论坛为例对帖子数量和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过程中存在教师参与交互频度不均衡、社区持续吸引危机、社区知识建构层次低、冲突辩护氛围不浓厚等问题,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小学三年级科学课堂中的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多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了解学生知识创新学习的路径与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创新学习中,其知识量的扩展远远超出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限制",研究问题的深度在不断地加强,学生之间观点的交互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通过知识建构的学习,超越了个体知识,形成了社区公共知识。同时也说明了知识创新学习的关键是要坚持以观点的提出及其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知识创新学习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重要发展目标。知识建构社区以知识建构理论(Knowledge Building)为指导,运用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作为交互平台,围绕观点改进进行知识创新学习。本研究利用Newman批判性思维量表对一个小学五年级知识建构社区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社区整体表现出较深的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深度,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各个方面上表现并不均衡,解决问题的各阶段批判性思维深度没有一致性趋势以及社区批判性思维和参与度呈现显著正相关等。研究结论对知识建构社区及国内CSCL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K12教育论坛作为虚拟学习社区代表,分析各问题讨论式帖子间的内在交互联系,并用社群图揭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过程,从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三大方面分析协作知识建构的特征,以探讨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如何进行有效的协作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6.
工业社会以来所形成的班级上课制,多是按照固定脚本(教案)实施教学的,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多是预设好的。知识建构教学反对用固定脚本过多的控制学生,提倡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认知自发生成角色。因此,需要不断探明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生成的角色会如何演化?其演变对知识建构教学的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力图在小学三年级一个班级一个学期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持续优化知识建构教学过程,进而探究该学习社区中学生的生成性角色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数据统计与分析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学生的课堂会话进行编码、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建构社区中会自动生成五类典型的角色,并随时间推进产生不同的演变。摸清五种生成性角色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教学实践者辨别角色类型、诊断角色问题、预测角色变化。底层规律的揭示,也将对深入挖掘知识建构社区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开放自适应学习平台中的内容由学生交互产生,交互行为与模式的不同会影响知识建构的效果。针对当前研究对开放式平台研究的不足,文章研究以CSCL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论坛为例,基于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学生发表在平台上的810条有效观点及其交互网络的动态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观点的异步交互行为整体呈现出“马太效应”和“黏性效应”,其纵向发展有“偶尔爆发后持久沉默”“固定例会”“引入随机的细水长流”三种模式。观点整体交互的不均衡性和不同模式“关系力量”的驱动作用对基于开放自适应学习平台的知识建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学习和认知的革新,学习的关键除了要构建知识并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能够联通各个知识节点的社会知识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不同于以往知识建构所秉持的行为交互层次、个体知识内化与外化水平以及社区整体知识增长的角度,研究从后现代知识观和联通主义学习观的视角出发,设计了以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为双核驱动的连接式知识建构模型.该模型强调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具有的情境性、进化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以社会知识网络为建构载体,关注知识建构活动中建立的知识与知识、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可视化连接.随后,基于学习元知识社区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知识建构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交互的质量决定了知识建构的效果.通过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在网络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交互深度与频率不够,无法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现有的研究却未曾提出社会性交互策略,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由此,根据知识建构的本质、交互内容分析编码体系与社会存在感编码体系.在CPS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性交互策略的理论框架,用以促进知识建构,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成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知识建构领域研究者认为知识建构不仅包括个体的知识获得,更强调共同学习者的知识细化、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并提出知识建构中关于观念、社区和手段的十二条原则。为了对混合式灵活课程( HyFlex)中在线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小组根据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建立了在线学习对话分类表,从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对在线对话过程和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四门课程每次教学的视频记录、文本聊天记录和语音对话记录,本研究根据对话发出方、接收方和对话类型形成对话交互矩阵,然后结合对话矩阵及内容分析,形成在线知识建构过程中质性资料的量化统计数据、内容分析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参数等。基于这些数据对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线学习成员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公共知识建构的集体责任,用“回答问题”及“反馈和评论”方式促进社区的知识发展;彼此间平等对话,呈现开放均衡的交互形态,相互依存地进行学习;开展的对话平等而有效,所有成员在其中发展自身的观点,实现了知识创新;积极分享资源,并建议和分享应用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了实践中建构性地利用资源。可见,创新、相互依存和公平参与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在线知识建构中得以实现,并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主讲式的课堂授课形式。学习共同体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缔结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共同体来完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机制是一种主动建构、信息加工的过程,即:"1.输入信息、注意保持、认知观念;2.加工信息、内化知识、建构系统;3.改组经验、解决问题、生成能力"。学习共同体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分享、获得知识、生成能力。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功能,会促进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以激光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3S”技术和地面一体化技术为特征的当代测绘高新技术的出现,给这门传统的《工程测量》基础课程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数字化测量方法在勘测、设计、放样以及建筑施工等水利及土木工程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故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3.
领导力是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分布式领导”为分析框架,以3 个科研团队为案例,呈现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领导实践现状,探讨了领导力得以分布的条件与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对“跨界”(学科边界、范式边界、代际边界)与“创新”的追求是领导力分布的内在动机,领导力分布主要通过形成共同目标、责任与表现监控、资源支持与分配3个环节进行。高绩效团队中领导力在3 个环节均实现了分布,中低绩效团队中领导力仅在部分环节实现分布或未实现分布。我国大学科研团队领导力分布的困境在于大学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冲突,以及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或融合。  相似文献   

14.
面向新世纪的社区党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提上日程。社区党建不同于街道党建,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新世纪抓好社区党建要有崭新的思路,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是指以学生为“中位”(中心)、以教师为“主位”(主导)、以家长为“辅位”(辅助)、以阅读任务为客体(对象)、联通课(校)内外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在学习共同体理论启发下,为改变语文阅读小组合而不作的情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共同提高为目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组织上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阅读过程具有平等性和自由性,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这些特性赋予了“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新功能,为构建立足课堂、融通课内外的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需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是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分享知识和信息的场所,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虚拟社区也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用户通过公告栏、聊天室等电子载体交换信息、知识分享。以往的研究表明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知识分享的重要途径,许多组织为方便员工的交流,共享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建立了内部虚拟社区,但是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通过查阅文献,回顾了虚拟社区产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虚拟社区的知识分享的特征和形式,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存在的弊端,最后进一步探讨和评价影响虚拟社区的知识分享意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虚拟学习社区的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通常,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着三类社会空间,即个体空间、群体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三类社会空间在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网络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功能则相互补充。在群体空间的学生群体空间中,一种新型的学生群体——“课群”开始取代传统的班级群体,并且在互动媒介、学习方式、人口结构、社会网络、角色分工、群体意识以及群体规范等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特征的分析,认为隐性知识是可以传播的。在分析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工具软件对隐性知识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同时利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理论,构建出在网络中传播隐性知识的新模式,即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对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管理;在网络中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为隐性知识传播提供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is not a uniqu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edagogical approach, or epistemology, but a general, metaphorical assumption about the nature of cognition that virtually all cognitiv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ccept. Despite this unifying assump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ognitive constructivist research programs and theories within the community at large. This article contrasts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with several other forms of constructivism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 It then attempts to represent the range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within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pointing to examples and potential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constructivist ideas.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receives special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at has been relatively neglected in recent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It is believed to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building conceptual bridges betwe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radical constructivist viewpoi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