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2.
张茜 《教师》2020,(13):68-68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文化是德育的着力点,实践是德育的落脚点。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德育融为一体,是我们践行“德融数理”,追求“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需要所有教师参与,它既是政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其他各学科教师的职责。但从近代开始到现在,教学本身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个变化又同德育、智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地位的变化相关,即教学呈智育化的趋势,影响到一般教师对德育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品德课(称之为“直接德育”),其效果及其本身都引起人们的怀疑。于是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向各种教学和各种活动(称之为“间接德育”),希求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李艺静 《学语文》2014,(2):72-72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还应该受到“道”的熏陶。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那便只是学词读句的“小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本文特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制度经济学“经济人”假设让我们认识到教师利益存在于德育的事实。利益是教师开展德育的动力机制。但现实的德育很少关注教师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这是当前德育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正确把握教师利益与德育的关系,确立合理的德育制度,规范教师德育行为,对促进德育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王晓 《成才之路》2023,(28):117-120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程。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外,还应根据目前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积极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以有效达成育人目标。文章阐述“立德树人”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并就立德树人视角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挖掘德育元素、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改革评价机制等策略,以期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99年10月,为了开展网络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迟雅创办了“迟雅青春热线”网站(httP://WWW.Chiya.org)。网站推出面向社会的个性化网上心理咨询,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家长和教师,他们纷纷来信、留言,请教各种相关问题,同时也吸引了一群德育志愿者。志愿者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从未见过面,但是共同的信念和志向使他们聚集在“迟雅青春热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网站内容日渐丰富,并逐步朝着“青春期教育”、“励志教育”的方向发展,现已成为全国较知名的德育网站。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既为广大青少年、教师和家长所喜闻乐见,也是德育网站的生命力所在。“迟雅青春热线”着眼于青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肖家芸 《中国德育》2007,2(6):75-77
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所谓“文以载道”,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开发。在“文”不同、“道”有异的情况下,德育资源的开发应以“文”为本,因“文”取“道”;在“文”不同、“道”相同的情况下,则要连点成线、整合强化;在“道”相同、“文”有异的情况下,须各有侧重、互动互补。本文拟以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华东师大版)第一册为例,就高中语文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开发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高校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高校外部德育环境,要求我们对当代高校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高校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当代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高校德育创新,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  相似文献   

12.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既具有德育功能,也具有创新功能,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拳渠道。“两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实施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其它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它要求“两课”教师必须做到“教书者必先强己”;热爱和尊重学生;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既要具有一般公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公德,还要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两课”教师所承担的德育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实现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必须积极实现“两个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分层辅导来顺应教学方式转变后教师的“教”;必须重视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及学会发现、学会运用、学会创新来顺应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的“学”;“两个方式”转变后必须实现“学”与“教”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两课”评估是常讲常新的课题。“两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两课”评估要有效推进德育科学化、系统化、实效性的进程。“两课”评估指标体系及组织实施要适应德育及评估的要求,真正体现与发挥德育评估的甄别、导向、激励及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消除"意义障碍"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少年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障碍”严重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其中德育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消除“意义障碍”,促进学生对德育积极态度的形成,除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等具体对策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