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业学习中的比较法 比较就是在思想上确定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者事物某一特征与另一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完全不同的事物无从比较;只有同类,或具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才有比较的价值。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向;才能对同类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类似的属性做出同样或类似的反应;才能针对不同类的事物或某一事物中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活动。比较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比较的基本过程和组成部分。如,比较两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把他们的学习成…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造词理据词语的造词理据指词语的物质形式与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造词理据的选取往往能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表现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②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③表现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给某一事物命名时,选取事物的不同特征,或者命名者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及观察角度不同,并将这些作为理据,就会相应地选用不同的语素,从而出现不同的词形一个民族的语言高度凝聚着民族文化,而这种文  相似文献   

3.
所谓流行,语言学家杨建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于该事物或想象平时出现率的均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词语,应该是指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的词语,也就是,流行词语是有其生命周期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流行语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也是符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很高的积极心理状态时,就会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加以集中而趋向于某事物。积极态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如果将文学比喻成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词语无疑就是那一颗颗闪耀的珍珠。因此,有效的词语教学不仅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还能帮助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从而实现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那么,怎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呢?一、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质意义何为根?根本意是指植物的营养器官,但也可指事物的起源。任何事物都是有根的。要想深入了解某一事物,首先要寻找到它的根。因此,要想有效的词语教学,首先要从词语的根人手,即深人古文字的创造特点来探寻其本质意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牢记。  相似文献   

6.
许多模糊概念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因此,运用模糊概念编制开放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比较的思路:   1.比较几个事物 (数或者形 )的相同或者不同。   当我们去考察几个事物 (数或者形 )时,常常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人们在问某两个 (两个以上 )事物的异同时,会用一些问句: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哪一个事物具有自己的个性 ?哪一个事物与众不同 ?在这些问句中都用了一些模糊性的词语,运用这些问题能够编制出一些开放题。   例 1、在 2, 4, 6, 7, 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是奇数 ?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人们或能正确认识丰物。词语是人对事物及其现象认识结果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人们对词语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客观冬物及其现象的理解。由此看来,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理解词语的规律。自觉地用这个规律指导词语教学,成会促进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认识冬物的能力。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对性认识。击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冬物的表面现象、事物的各个月面及其仆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车物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应性认…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生实现由认识事物到表现事物的转化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实现这种转化,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词语化能力。什么是词语化能力呢?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后,需要用合适的词语作为代码赋予其上。这种对事物感知赋予合适的词语作为代码的形式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词语化过程。使这个过程得以形成的能力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词语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语言学家对它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过程.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解和体验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在英语中,形容词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某一类形容词最初是描写人类特征和状况,后来用于描写外在世界的事和物.根据体验哲学,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去理解和体验外在世界.因此,这类词语的延伸意义就产生了.扩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0.
<正>发现生活乐趣,体验生活美好。同学们,如果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物,让你的精神或者生活质量获得了超出以前的愉悦和享受,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受过程啊!今天咱们就尝试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写下来吧!一、选择合适的事物这是一次半命题习作,我们可以参考教材中提供的八个词语,挑选一个词把题目补充完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其他的词语。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语文词典语源义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人类自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杰出的创造.远古书契未兴,先民唯藉语音以达意.原始人往往用带情绪的声调和感叹词表现自己的思想,用维妙维肖的摹拟音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彼此认同的一定的语音形式(音节)作为表情达意的词语.这些音节所表之情和所达之意在最初是约定俗成的,而一旦约定俗成,它们也就成为后来新词产生的语源,人们往往抓住其与别的事物所共有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其为语根,引申触类,由已知推未知,以同一音节来命名相类似的事物或具有某一共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为了使交谈双方感到愉悦,人们常常运用委婉语来代替那些令人产生不愉快联想的词语,从而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事物时的心理障碍,使交际更趋成功,因此研究英语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所有词语的创造公式为:W=K(C1+C2+C3+…),其中:W为表达某事物所使用词语:K为一门语言的原始符号变化规律;C1,C2,C3…为表达某事物某特征所用词语;C1+C2+C3+…为一个民族观察某事物所用视角及排列.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词汇都可以据此公式重新整理,整理方法分四步:(1)总结出这门语言的原始符号变化规律K;(2)找出某一事物的特征C1,C2,C3…及这个民族观察这个事物所用视角及排列C1+C2+C3+…;(3)根据K规律变化C1+C2+C3+…得出W;(4)按词典顺序排列整理好的字词W.  相似文献   

14.
浅析同义词     
语言词汇的同义词数量越多,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便越有可能把思想表达得越精确。同义单位能提供对一种事物对象可采用多种多样的词语手段来加以表述,使人们得以表达出意思的细微差别,表达出不同的意味、情态、话语风格。如果熟悉很多同义词语,并且能够娴熟而准确地使用,就可以使言辞准确、生动。  相似文献   

15.
肖德梅 《语文天地》2013,(17):17-18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现代文教学中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不但能使学生对  相似文献   

16.
ICM理论,即理想化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知识的结构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认知过程,使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形成抽象、统一、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参照下,词义认知呈多元化取向。论文试图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对英语词语"do"的词义进行动态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具有真、善、美三种本体性内容,人们在将某一事物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时,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真、善、美,才能说认识了事物的全部。然而,历史学家将历史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时,大都只是注重对历史的真和善两种本体性内容的认识,却忽视了对作为本性内容之一的历史美的揭示,因而造成历史认识活动在认识对象把握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写作时,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想法移植到作品中来,写人、叙事、说理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地沾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联想与想象正是表达这种主观愿望的最佳载体。"联想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而想象则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人们出于对神灵、尊者的敬畏和对不吉不洁不雅事物的嫌恶等原因 ,把表达这类事物的词语当成必须避讳而不宜直言的 ,这就是语言禁忌。但人们在交际中又常要提及这些须要加以避讳的词语 ,于是就采用拐弯抹角、含蓄委婉的方式 ,换用比较隐晦却动听的词语加以曲折表述 ,语言学上把被避讳的词语称为“禁忌语” ,把用来替代禁忌语的词语称为“委婉语”。汉语中 ,涉及死亡、凶险事物、排泄、性和性器官、生理缺陷以及人格批评、否定评价等 ,有许多相应的委婉语。例如“死” ,有人曾列举出 1 30多条委婉语 :“牺牲、捐躯、…  相似文献   

20.
1联想的含义1.1联想定义人们因为某一事物而想起其他事物的一个思想活动;因为某一个事物和人想起其他事物和人;联想它是人们一个思想的复活,是短暂的,它联系了人和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