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中学德育一直都是理想化的教育,有人戏称为“玫瑰色”的教育,她绚丽、温馨、令人憧憬。首先我们的德育目标,是崇高的“五爱”。“五爱”虽然爱得神圣,但爱得太大太空洞,少先队的呼号则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孩子就是孩子!用些孩子们既不明白的而又毫无兴趣的东西,对低龄的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不但没有丝毫实际意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乃至排斥。这样,在孩子们还根本不能理解时就讲滥了,而到真正需要学生接受并为之奋斗时,孩子们则早已因为“逆反”而排斥了。因而苏霍…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育: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养成教育的提出,主要是解决中小学德育的基础化问题。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种种矛盾;一方面在呼唤加强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另一方面具体加强的却大多是“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德育的地位,另一方面德育往往只能在课堂教学中稍稍加以落实,而且主要是一种认知教育。德育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这种“做人”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行  相似文献   

3.
潘来强 《辅导员》2009,(23):52-52
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德育的方式,一种优化德育的策略;志愿者行动,也是让孩子在行动中自主成长的一种途径。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志愿者行动,是“主体育德”最有效的实践,它改变着德育,改变着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行动策略”成为了学校德育提升的引擎,成了板小乃至更广阔领域内学校教育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从事校外教育工作。我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朋友报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领情,任凭家长对他(她)怎么好,他(她)也不以为然;相反,孩子对成年人却极少关心,显得很冷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归根结蒂是孩子不太懂得什么是爱,也不懂、不知道如何爱别人。由此建议: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加一门德育“基础课”,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懂爱、会爱。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种种矛盾:一方面在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另一方面具体加强的却大多是“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德育的地位,另一方面德育中稍稍能落实的还只是课堂教学,而且主要是一种认知教育。德育的症结,主要在于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这种“做人”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它不仅要靠认知,而且要靠养成。  相似文献   

6.
王金龙 《上海教育》2000,(10):29-30
归纳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加以概括,而考察素质教育的全部外延,则明显地看到德育始终被放在首位,于是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抑或可称在德育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认为:二者的契合点应落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也有称“做人”教育,但我们认为前者所表达的含义似乎更确切、更深刻,因为“成人”体现了一种发展观点,一种教育过程,故本文用“成人”教育这个概念。)而审视当前德育工程,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一点却成了一个薄弱环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中学德育一直都是理想化的教育,有人戏称为“玫瑰色”的教育,她绚丽、温馨、令人憧憬。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然而,当前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非常尴尬,德育往往成为学校提得最响却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这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思考教师们普遍反映,社会越进步,孩子越难教。现在的孩子有“四不缺”和“四缺”:不缺钱,缺志气;不缺物,缺精神;不缺愿望,缺实干;不缺享受,缺创造。还有“三个一”: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知、行脱节)。另有“四个特点”:懒、馋、软(意志品质薄弱,遇事易退缩)、刁(说谎话)。实例1: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居住大院的小伙…  相似文献   

9.
<正>谈起"无痕教育",很多人都不熟悉,说白了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教育方法,却能够让孩子简单明了地领悟,柔化了教育过程,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变的。德育是最适合用这种无痕方式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主养心智,现代教育多有智无心,孩子明白但不快乐,聪明也难成智慧。为追求无痕的德育这种美好的境界,在工作中我摸索出"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种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可不少孩子却说活得“没意思”、“烦死了”,有的甚至轻生。为什么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给一些人带来了心灵的空虚和对生命意义的茫然?为了帮助父母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使生命呈现出灿烂的色彩,我们请德育专家马兰霞老师给我们开“关于生命教育”的讲座,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关注孩子生命的需要和发展,使家庭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1.
《傅雷家书》中体现的傅雷德育观集中于他对德育地位、目的、任务、原则以及方式的主张。他认为,“做人第一”,德育应放在教育的首位;德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培养自己”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才,“以便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德育的任务应包括:进行人生观和马列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道德行为习惯训练、道德情感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德育应贯彻“及早教育”、“严格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及时反馈”和“以身作则”的原则;熏陶是德育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中两句行话,孰轻孰重,很难回答。犹如“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只能回答:“都好。”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是我们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对于“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的“渗透”却容易产生歧义。日常所说的“渗透”多指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德育内容,这里包含两种值得商榷的假设:一是认为原有的教学没有德育因素,因此“渗透”就是从外面加进德育因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孩子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孩子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孩子心田的教育.用孩子自己演绎的故事打造我们显性的校园文化,用孩子渴望的锻炼岗位实行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管理,用孩子喜欢的评价方式构建我们的制度文化,用孩子难忘的活动载体保证我们不走过场的活动文化,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适合孩子的德育”.  相似文献   

15.
编辑手记     
曾经有一个调查,问在城市上学的农民工的孩子,你是城里人,还是外地人?有个孩子回答:“我是中国人!”—中国人,孩子的回答没错;然而孩子的回答又充满疑问和心酸,为什么同是中国人,我们却处在城市和教育的边缘!为什么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却享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实,这些孩子的愿望与每个城里的孩子一样单纯和普通,正如一首被广为传唱的《打工子弟之歌》所表达出的质朴心声:“我们彼此都来自四方,我们怀着同样的渴望,我们渴望知识的海洋,还有明媚的阳光……”面对孩子们渴望读书的心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1998年3月,教育部…  相似文献   

16.
一名优秀女教师教出的学生几乎个个优秀,但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却遭遇了“滑铁卢”。这个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仅仅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用一颗母爱的心去理解孩子,把无忧无虑的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天性去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 ,惊闻我国一留洋博士残忍地杀害了学术成就与其几乎同样斐然的同窗 ,事件全球轰动。最近 ,新闻媒体又报道 ,清华大学四年级一学生“为了实验” ,将火碱毫不犹豫地泼向棕熊 ,面临一场可悲的牢狱之灾 ,国人为之哗然。作为教育者 ,不由得反思 :这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尚且如此愚昧、野蛮 ,我们的德育到底怎么了 !当教育者热衷于德育理念的阐述、德育体系的构建、德育方法的创新时 ,我们的德育成效之低却令人大跌眼镜 ,以至在中小学搞理想教育 ,在大学却搞“严禁随地吐痰”式的常规教育———德育的“倒金字塔”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著名德育特级教师黄静华始终记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看似平平淡淡的两句话,却蕴含着黄老师对教育的理想、信念、智慧与艺术。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具备美育的功能,已经广为人知了。而它同时具备德育功能,却往往被人忽视。在今天重视德育的形势下,音乐德育功能的提出及对其特征的探索,对于开拓德育领域,确立音乐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曰:“乐也,通伦理者也”。“乐者,生之华也。”这些断语,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早已认识到了音乐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这是因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存在于人们的社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教育工程。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从实际出发,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德育实践,是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课题。认真审视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思考之一:“小气候”与“大气候” 有这样一些怪现象,学校教育学生勤劳节俭,艰苦朴素,而父母却不给孩子做家务,社会上的“攀比风”导致学生高消费,比穿名牌,比生日排场;学校强调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可社会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心没好报”等不良思想时时侵蚀们他的心灵;学校提倡学生要培养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而社会上腐朽思想四处渗透,黄色影视屡禁不止……当学校的“小气候”与社会的“大气候”在某些方面呈现“异向、异质、异步”的矛盾冲突时,我们的中小学生往往会认为:“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他们更相信社会这本“教科书”。所谓的“5 2=0”(5天的学校德育被2天的社会消极影响所抵消),“小气候敌不过大气候”都反映了这个尴尬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