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立足于上海初中八年级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初步运用“对分课堂”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与实践发现,在对分模式下的这种有准备的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效率,并对学生语言组织、逻辑推理等能力都有提高作用。此外,对分模式通过减少课堂无关行为的发生,可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2.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核心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和讨论。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课堂讲授环节、课后(或当堂)吸收环节、课堂讨论环节。其创新之处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有一定时间的自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对分课堂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分课堂强调师生权责对分,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对分课堂融合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教学两者的优点,这种基于中国本土的新型教学模式,一经推广便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和运用,被誉为当前最具有中国原创性质的本土化的新兴课堂教学模式。本刊《特设专栏》邀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PAD新型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17BZ044])的课题研究团队,围绕"高校外语对分课堂"展开讨论。内容包括国内外课堂教学导向、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及效果、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等,共组稿11篇,以期为高校外语对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魏小莉 《成才之路》2023,(6):121-124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针对高中课堂学生参与度低的现状,文章以历史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成因及解决策略,总结利用“对分课堂”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并在全校推广。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将课堂时间一半留给老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的教学理念,因其方便易行的特点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就"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特点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分课堂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两部分之间有一个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过程。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和现代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具有明确的为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设计的"亮考帮"作业。自分课堂提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本文介绍了对分课堂的理念及操作模式,重点探讨了对分课堂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困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强调隔堂讨论,主张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文章把"对分课堂"教学法运用于高校金融类专业课中进行实践教学,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堂的优化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及反思,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法简明易用、效果显著,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其个性发展,使大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对分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其创新点在于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授课,一半留给学生以"生生互动"的形式参与讨论,而讨论是基于学生课后对自主学习内容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有效地把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时间段错开,既保留教师授课这一传统的教学精华,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旨在探讨"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及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分课堂是一种对分课堂教学时间且预留一半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力求学生当堂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由于"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且涵盖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本研究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讨论该模式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分课堂"是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由教师授课,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自主学习。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对分课堂适用于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分课堂"主要由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环节组成,将课堂对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两个部分,并在时间上间隔开来,给学生充足的内化吸收和自主学习的时间。本文通过《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其核心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教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多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对分课堂、发生教学法、混合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这些不同的教学法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侧重点。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基于各方法的优势,对团队承担的《普通昆虫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新设计:将班级学生分为4—5人学习战队,形成合作学习共同体,每次课程分为5个步骤:讨论互助、对战、总结、讲授和内化吸收。该课程设计基于对分课堂的“课堂时间对分”和“讲授与讨论时间错开,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同时利用了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形成团队,相互帮助”,混合式教学的“对在线数字媒体的利用”,发生教学法的“依照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讲解”,参与式教学的“积极参与”。新的教学设计核心理念是结合在线教育、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教师作为引导者,同一学习战队成员间形成利益捆绑体,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后一周时间学生内化吸收,对抗遗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美食鉴赏与创新设计课堂所面临的课堂参与度低,教学质量不佳等现状出发,阐述了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高效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美食鉴赏与创新设计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与在校学习不同,在线教学可以师生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在线课堂为教师分层次地讲解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自主分层次地听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如何有效搭建在线教学模式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在线教学特点,结合对分课堂模式,利用学习通的教学资源与钉钉的对应功能,构建设计了八步在线隔堂对分教学法,包括签到、发布教学任务、独学、隔堂对分“云讨论”和直播答疑等环节。在线隔堂对分教学法从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间促学和课后督学四个方面,较好地完成了学习支持服务活动,为“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教师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李佳  梁燕华 《高教论坛》2009,(11):72-74
近年来.学生课堂展示逐渐成为大学英语常见的教学活动.小组博客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目前将两者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学生课堂展示活动中可以加入两次小组博客讨论.使博客成为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有效工具和协作学习的有利阵地.这一做法更新了现有的大学英语学生课堂展示模式.  相似文献   

16.
研讨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与讨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它打破了"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方法传授,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学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对分课堂”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导学—课后自学—课堂研学”三步教学法,开展“隔堂讨论”。SPOC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MOOC和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创新性地将SPOC引入对分课堂,探讨基于SPOC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系统深度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强化中医药思维,提升临床辨证用药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讨论"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讨论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方式。文学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讨论参与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文学教学课堂讨论的可行性。讨论在文学教学中有三大作用: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课前讨论、课中讨论、课后讨论。科学、合理的讨论命题设计和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正确导向、得体的调节与评判是讨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