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袁丽 《中国教师》2024,(3):6-10
食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面向。本研究认为食育的内涵包括了指向达成身体健康和指向完满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目的。学校食育文化有着对中国传统食育文化的内涵延续,包括尊重劳动的价值、重视礼仪和道德的养成以及追求审美与创新,也有来自对他国食育文化的借鉴。学校食育文化建设的维度应包括食育精神、食育物质、食育制度和食育行为。从食育文化建设的工作要义来看,可以分为学校管理者工作层面、班主任工作层面和学生层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发达的食育文化,但历史上的食育并不被国家政权或政府认为是自己的职责,它主要以经验、习惯在大众和民间社会存在,知识分子和慈善家出自仁善之心的努力作为,对社会食育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食育文化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大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食育困境,危机与希望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高校食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食育,是当前研究者们致力探索的问题。从食育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食育做法来看,高校食育不是单项活动的集合或综合,而是一项系统性教育活动。因此,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校食育体系,推进高校食育的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正>食育指与饮食行为有关的教育,包括饮食文化、饮食营养知识及制作方法等内容。幼儿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开展食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关键经验的积累。在传统节日中往往有享用美食的习惯,节日美食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积极的生活观念和情感。教师在开展教育实践时,要注重将食育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依托传统节日元素,传播食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疫情发生的频率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后疫情时代"食育"已不是个人"私事",而成为牵涉到公共利益与安全的"公事"。长期以来,国人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缺少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基于教育制度学独特视角,有必要去思考中国现有的"食育"制度是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国民的教育过程中,在这个提倡"五育融合"的教育新时代,更有必要将"食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贯通起来,培养有高度生命意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食育,最早见于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写的《食物养生法》一书,除了饮食习惯、饮食卫生,还包括通过饮食活动开展的相关教育。食育贯穿一生,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成都市盐道街小学528校区积极开展“中国美食”相关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融合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索饮食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4月起,日本全国中小学开始实施营养教员制度,这标志着日本学校的“食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食育已经被提升到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重要地位。日本学校的食育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的小学和部分中学就开始给学生供应午餐。1954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学校给食法》,明确规定,学校供餐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餐饮习惯,促进人际交往,了解营养、健康以及和粮食生产有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日本学校的食育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食育也不仅限于午餐,生活、社会等有关课程及课外活动中也有很多食育的内容。根据笔者了解的资料,目前日本学校的食育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在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作用下,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而在幼儿园食育活动中渗透传统饮食文化内容,能够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传统文化渗透作用下,食育的生活教育、礼仪教育功能更加凸显,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法治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也要重视对中国传 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陈粮宜 《福建教育》2023,(14):22-24
<正>食育即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食育以食物为载体,以与食物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是一种可以融合“五育”的综合性教育。食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关乎着祖国的未来。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加强食育,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愈发严重,这与部分学生缺乏饮食知识,保持不良饮食习惯不无关系。同时,“双减”政策推行之后,  相似文献   

11.
此文从文化学视角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精神内涵、演进历程以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指出,现代武术的发展应立足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在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和挖掘"创造"与"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职业教育尤其是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学校费力大而效果差、出力不讨好,其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不明、职业教育的抽象需求与具体需求不清、人的素质与技能培养混淆。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在反思发展的基础上,审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找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调整结构,形成大教育、大职教观念。  相似文献   

13.
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生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独立学院之大学语文应该将社会交际言语综合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践行"母语高等教育"观,注重个体精神的成长和语文潜在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发展相配合,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营口地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招生、贯通培养实际情况,以及影响营口市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主要存在机制障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职业院校间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营口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中高职贯通培养对策--从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方面入手,推进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形成职业教育开放沟通格局,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从解析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含义入手,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促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的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必将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和建设目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改进高校治理结构,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工作,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两门主干学位课程分立开设,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无论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还是从文学史自身发展的规律考察,尤其是从当今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把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打通,实行贯通式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加大的新时代,跨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行业需求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重新定位和规划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建设高层次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对文化有效对外传播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都有助于树立和维护国家形象,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削弱中国文化对外宣传中产生的制约因素与阻碍,有利于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并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实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融合的新形态、新理念、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是院校发展的核心工作,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文章通过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介绍了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深化课程及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师资队伍和建设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兵 《辽宁高职学报》2013,(9):53-54,58
高等职业教育须始终突出其职业性。在课程设计上,要使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使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在实训场地建设方面,要使软硬件环境尽量与实际工作环境贴近。围绕职业需求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对推动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