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入教师行业的前两年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将关乎新任教师的有效成长.在这一过渡时期,倡导新任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并通过"学徒式观察"实现过去已有资本的转化;聚焦课堂组织管理现实问题,提倡"同伴互助式"和"批判式反思"方式,为新任教师提供现实的支持和帮助;基于教学问题的自我反思方法形成和基于他人、专家、自我反思途径形成,关注新任教师未来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教师人生和职业价值的基本途径.因此,需要教师重建研究观念,研究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形象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有较强的内省和自律意识,能在专业成长方面实现自我的价值.教育叙事研究、课例研究、科研沙龙、反思性教学研究等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从教师职业生涯来看,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的前几年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去留,同时直接关系到新教师的未来发展.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越来越明显,但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严重阻碍着他们的专业成长,这不仅需要国家或教育部门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一些改革之外,还需要我们去探讨一种新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自我更新取向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能帮助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目前高校教师教育者的群体队伍构成比较复杂,承担的专业角色多元.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学方式受其学习方式影响,同时面临专业身份认同危机,自身的专业发展经历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转变过程,并以自我研究为基本途径.高校教师教育者岗前培训学院化、专业发展的方式有限、学术分离导致缺少合作、教师教育学不构成独立二级学科等因素影响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因此,要根据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的特征基于自我研究,建立大学——中小学的“双师型”教师教育者成长机制,构建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推动大学教学与学习学术化,推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化标准的制定进程.  相似文献   

5.
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研究型教师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活动形态、方式和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然而,目前中小学教研组存在的教研与科研分离、教研组制度运行中的个人主义以及教研组功能的行政化与事务化不利于研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以教研组为载体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建立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之上,教研与科研统一、以教研组为载体形成研究共同体并形成"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与合作研究——个人自研"的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促进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郝振君 《现代教育科学》2013,(2):131-133,157
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教师人生和职业价值的基本途径。因此,需要教师重建研究观念,研究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形象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有较强的内省和自律意识,能在专业成长方面实现自我的价值。教育叙事研究、课例研究、科研沙龙、反思性教学研究等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六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通过目标引领、团队建设、自我规划、校本培训、校企合作、制度保障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自我导向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觉成长、自我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学习型态,自我导向学习由于自身的自主性、反思性和超越性本质,隐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体现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权;凸显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途径;反映教师通向专业发展的生成历程。而教师的内在改变和外在支持是实现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从教师职业生涯来看,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的前几年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去留,同时直接关系到新教师的未来发展。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越来越明显,但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严重阻碍着他们的专业成长,这不仅需要国家或教育部门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一些改革之外,还需要我们去探讨一种新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自我更新取向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能帮助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两位美国学者对此有着长久而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五种基本的专业成长途径:观察与评估、自我引导、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探究、培训。培训也可称之为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指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对教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它包括由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农村"、"关于农村"、"基于农村"的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成长过程,它是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智慧和专业伦理的内在统一.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农村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积极投入教育改革之中,积极参与行动研究,同时增强自己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成长,有其自身的落脚点,那就是"教学";通过"教学"这个专业领域来拓展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是教师个体生命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基础和保证.回到教学,即是回到一个真实的专业生活中追问自我、阐释自我,从而挖掘和呈现自身的专业价值和成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每一个老师都应重视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自我成长是教师在自主意识和专业信念下的专业成长历程.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属于内驱型教师专业成长形式,具有主体性、自觉性、有序性、差异性等特点,包含教学、学习、研究三大要素;由“教学圈”、“学习圈”、“研究圈”动态地构建了教师专业自我成长的教学、学、研发展模型,该模型表明了教师专业自我成长的三大要素的关联,指明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三个层级关系,解释了各层级上发展的教师类型.  相似文献   

15.
掌握教学设计方法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设计教学是一种教师专业决策,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它并不是线性刻板教学方式的代名词.从根本上说,系统设计教学是教师创造性行为的体现.学习和研究教学设计,对新手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专家教师来说,也能做到"锦上添花",它为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建设是在批判传统"教化本位"取向下的一种发展理念,它由教师的善、教师公正和教师的责任感构成,并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学习、反思等途径践行师德建设的"内生本位"取向,强调教师在道德建设中的持续自我发展,目标直指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我研究是近年来逐步进入教育研究领域并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正式的研究方法,是指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叙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文章以叙事的笔触讲述了“我”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剖析了“我”如何认识、建构与发展专业自我的知行历程及阶段特征。研究表明,教师对“专业自我”的认知及建构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成长做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一些基本的表层问题的研究,没有把教师和教师专业作为单独的研究主体剥离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精细的研究,特别是对环境、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取向,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的问题上不仅是对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一种存疑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完善化的补充。即在强调教师成长和环境之间关联与关系的生态学内涵和意蕴下,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反思取向倡导的同伴互助交流,群体协商,以及重视反思过程、体验和发展反思技术、方法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群体"、学校"文化"的营建,重视通过"环境"、"氛围"对教师个人的影响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的"四人一课"与"一人四课"活动从教研开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以及操作流程与保障等几个方面,对有效校本研修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积累式"研课"为主导,带动校本教研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对引领教师自我反思和教学专业成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丹凌 《广东教育》2006,(7):99-101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应该包括他助和自助两种机制,自助机制的建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作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相对忽略了对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的培育,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的培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