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在民族文化语义的异同方面存在以下四种情况: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民族文化语义不同和民族文化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汉英对应词民族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因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各民族的心理状态的不同,他们在风俗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加上本身各国语言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如:汉英这两种语言在词汇的语义对应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汉英语义的不对称关系可以分为完全对称和部分对称两种,这种不对称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化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汉语和英语都有其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数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国俗语义。但是,由于汉英源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汉英数字中的国俗语义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由于各个文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汉英语言中数字的国俗语义也存在一些相似性。通过解析对比汉英数字中的国俗语义的个性与共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蕴涵在汉英数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颜色对中西方民族来说,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但是一旦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待颜色词,其内涵和语用意义便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同质和异质性。本文以“红色”为例,从语义基本对应、语义部分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四个方面探讨汉英颜色词在语义方面的异同及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5.
汉英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汉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对应关系有;完全对应;部分对应;截然不同;大相径庭;一语独有。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对动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文化占有现象不同。主要译法:直译、意译和换译。  相似文献   

6.
探讨汉英句级对齐软件设计中两项主要技术,即哈希算法与词典语义映射在对齐中的运用。哈希算法能帮助软件从词典大量的英汉词条语义信息中快速提取所需的对应义,结合语义映射,将需要对齐的句子关键词信息进行语义识别,从而有效提高汉英句子对齐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际转换对应幅度的扩大现象是汉英交传中极为常用的现象,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刘宓庆的<口笔译理论研究>中作者将语际转换对应幅度的扩大定义为"在交际中,话语语境迫使口译中双语语义对应放宽要求,从基本词义对应向范畴词义扩展[1](P71).这一定义在汉英交传中并不完全适合.在汉英交传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语言习惯不同,译员的理解偏差,文化的差异都会造成语际转换对应幅度的扩大现象.而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本文旨在具体揭示汉英交传中语际转换对应幅度扩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在语音、语义、语法诸方面表现程度不同。语音方面最为鲜明。语义方面弱之。汉语成语的非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方面。汉英成语不仅有字面意义组合重合的情况,亦有比喻义重合的情况,而且意义不重合的成语语义文化特征也未必强烈。另外,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很多词语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内涵意义完全对应的词,在语义与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对汉英语言中"红色"的文化内涵加以对比,旨在说明不同的语言背景造成了词义内涵方面的差异,英语学习者应加以对比,从而更好的掌握并应用英语。  相似文献   

10.
颜色词是每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时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知过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颜色词进行过讨论,但颜色词的认知推理过程是怎样的?为此,我们探讨了汉英"黑"和"black"词汇语义的异同,并尝试用"始源域"和"目标域"对汉英颜色词的基本颜色义异同进行分析,将引申义视为概念意义折射后的联想意义,从而得出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汉英"黑"和"black"的词汇语义异同并存,汉英颜色词的语义异同主要归因于不同民族的不同内省结构以及大脑折射后所产生的不同联想。  相似文献   

11.
外贸函电是一类较常用的跨文化交际工具。由于中英文的句法结构和信息焦点不同,叙事视角、商业观念有别,外贸函电翻译经常会出现译文功能意念不变,话语语义改变,即“语用移位”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英汉外贸函电语用对比和语义学代码和推理模式来解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移位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用等效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意义包括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实践中,为了真实地传递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当语义意义对等和语用意义对等无法同时实现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达出原文的语用意义,最大可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常发生语义重叠现象,即词汇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的情况。因此,英、汉语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异同,以便正确传译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略论翻译对等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探讨翻译对等的实质,指出形等和意等应服从信息对等,即语体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并着重阐述在不同的文化情景语境下如何通过适宜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归化补偿、异化补偿、文内释义等,找出传递原语信息的最佳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原译语在同一语境中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正是历史的进步,才使得对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内涵。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常发生语义重叠现象,即词汇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指出英语商务信函是一个独立的语域。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语域和语境理论,通过对英语商务信函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指出翻译中译文应力求与原文语篇在功能上的对等,即语域的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缺乏形态变化不能作为汉语语法的特点。注重语义,语法与语义、语用的关系极为密切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朱德熙所说的“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及“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认知语法的角度,以奈达提出的7个核心句(kernels)为切入点,对功能对等的翻译观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分析核心句在语言学理论基础、语义与句法的关系、语义分析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论证了在追求功能对等的翻译过程中引入认知语法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the semantic meanings of rational numbers embodied in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pose a constraint on children's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fraction equivalence. A test consisting of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representing the part–whole and measuring semantic meaning was given to 205 fifth-graders and 208 sixth-graders from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fth-graders' overall performance on equivalent fraction items was poor across the semantic domains of rational numbers. The sixth-grad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on the equivalent fraction items representing the part–whole relation but not on those representing the measure aspect of rational number.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semantic meanings of fractional numbers in different relevant contexts also constitute a source of difficulty in children's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fraction equivalence, in addition to the multiplicative nature of the concep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