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阅读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面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学生推荐合适的书;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交给方法,指导阅读;鼓励先进,培养阅读习惯等途径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
阅读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面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作为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学生推荐合适的书、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交给方法指导阅读、鼓励先进培养阅读习惯五个途径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他们实践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人于2011年参加了学校的《农村(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策略》课题研究。通过对全校初中生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很多家长不重视,学生没兴趣;课外阅读材料贫乏,阅读面窄;阅读时间少,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学语文》杂志社曾对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中小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两小时以下的占20.9%。为此,北京教科院的专家王俊英建议,中小学应专门拿出一些时间,设立“疯狂语文”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5.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在农村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家长很少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很难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教育模式.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敛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在农村初中并非如此,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贫弱一直是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致命伤,走进课外阅读正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7.
建构课外阅读平台,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我们农村学校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落实: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时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由于课堂学习的单一性与学科的封闭性,中小学生的学习被禁锢在课堂与教学课本中,课外阅读活动成了农村学生的奢望。自上海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学科中安排了1—2节“阅读”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架起了桥梁。但由于受单一课程观的长期束缚,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九年级学生完成学业时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培养阅读策略、介绍西方文化、提供课外阅读材料等入手,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恰当的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追求学校教育质量与效能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旨.学校效能研究从揭示学校对学生的成就影响开始,其间经历有效学校运动到学校改进运动,其目的是改进学校,使学校成为有效能的学校.学校效能研究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方法论上不断革新,试图揭示学校效能的因素,在实践层面为政府以及学校重建提供理论指引;同时学校效能研究面临着政治化、专门化和技术化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经营行为,但由于目前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不仅让学校管理者感到困惑,同时也时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研究学校经营问题,重新构建学校管理理论,引导学校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学校经营转变,是当今教育管理学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就学校经营概念的界定,学校经营的可行性、现状以及前提条件和运作模式等问题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文化是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摇篮,优秀学校文化所给予的人格教育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学校文化建设决定着学校发展,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以先进文化推动学校发展应确立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把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并着力打造先进的文化风尚.  相似文献   

14.
采用学校效能问卷对三所特殊学校106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所特殊学校学校效能各不相同;特殊学校学校效能存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创校历史、班级数量不同,学校效能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中专校升格为高职后办学特色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专校升格后,原有的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已难以保留,新的办学特色尚未形成。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由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学校定位,重建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追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我国办学趋势。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要素,需要合力共建。成功开展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主要是:一是理性理解特色,二是理念引领特色,三是多维度思考特色定位,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五是多层面打造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政策与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权利与利益的关系,建立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本分析了高校办学体制的法律调整范围,高校办学自主权,愉国高校的法律地位及政府鼓励,支持政策等相关问题,以鉴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科层制学校转变为学习型学校,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整体变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系统思考是学习型学校的精神基础,而科层制学校秉承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外在控制理念以及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学习型学校的规范性行为准则、宪法秩序、具体的制度以及器物安排,都不同于科层制学校。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信息和学校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是一种信息活动,学校信息的使用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信息动力是现代学校管理系统和学校教育系统运转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自身及校外有关系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各种有用信息,教职工掌握知识和信息的多少,学校校风,教职员工的爱好、志趣、好奇心等等所产生的推动力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动力的多种存在形式。而学校信息环境的优化是学校信息建设要注意的问题。现代学校的信息管理通常要借助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这个系统是由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四个要素有机地组成的一个整体,是由收集、整理学校信息,加工、传输学校信息,贮存、反馈学校信息等基本环节构成的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takeholder surveys conducted 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ountability and assessment system for five charter schools in Miami-Dade County and Broward County, Florida, revealed high positive response regarding high expectations, school climate, basic skills instruction, and monitoring student progress. The lowest overall rating revealed dissatisfaction with charter school resources. Five researchers distributed questionnaires to stakeholders, defined as parents, pupils,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special program teachers, and auxiliary personnel. Survey results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in assessing the schools, programs,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ous stakeholder groups.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needed to form th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ccountability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