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一、“两课”教学进网络的必要性 1.高校“两课”课堂讲授的缺陷第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课堂讲授是以“两课”教师的活动为中心而进行的,“两课”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两课”教师纷纷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增加讨论和学生发言次数,引人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韩洁 《辽宁高职学报》2004,6(6):117-118,145
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调动学生参与到“两课”教学中来。具体措施是提高“两课”教师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关心学生思想实际,加强教学针对性;突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导演兼演员。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相似文献   

4.
PBL+TBL教学模式强调“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集体学习”,综合了教师讲授、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和模拟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传统课堂活跃性差、学生参与度低、互动性少等问题,是打造“金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化学"高效课堂"看教师导学地位的加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推出的"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高效落实应试技巧等优势,但也有偏重学生活动、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值得商榷的地方.充分认识教师在讲授、指导预习、指导展示交流、组织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进一步完善"高效课堂模式"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设疑启智,创造氛围,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导演兼演员。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上课前教师最好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并与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课前热身,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讲解课文时,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双向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为基础。努力创设较好的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提供参与机会,积极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励如何参与等,在共同的机会和平台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因教师讲授过多、课堂沉闷而尚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足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机会。本文尝试引入项目学习的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积极主动地实现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职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比教师的讲授更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因教师讲授过多、课堂沉闷而尚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足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机会。本文尝试引入项目学习的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导式”教学法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形式的教学方式 ,即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明确课堂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全部教学环节 ,使学生本身的课堂行为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和谐共振 ,从而获得教学的成功。我校 9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对口生 )毕业于职业卫生学校。尽管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但来到我校读专科 ,都非常珍惜再次学习的机会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习惯于中专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 ,死读书现象较严重 ,忽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多方联动的教学艺术,学生、教师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当前,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效能高低的衡量标准”,“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教学环境,让积极学习情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学生能否在教学中自由发言,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学生课堂“自由发言”,是新的教学方式的表现目前,用新课改的精神看课堂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们把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学校”,而不是“教校”;我们所讲的“教学”,指的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那么作为学校基本细胞的课堂,作为从事教学活动主要场所的课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就是平…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亲身经历了教师转变角色的过程。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验和认识。一、由教师为“主角”向学生为“主体”转变过去的教学总是过多地采用传授式、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太多,学生活动太少。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首…  相似文献   

15.
尹亚萍 《河北教育》2003,(11):29-29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数学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教学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上,怎样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教师学会耐心地等待。  相似文献   

16.
“两课”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两课”的教学规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把“两课”讲成精品课,科学性是前提和基础,思想性是关键,艺术性是手段,也是难点。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教师必须要深刻领会和研究教学内容,有较高的科学理论水平,同时要准确把握和注重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性,并且要把这一教学目的艺术性融入教师的讲授或其他教学活动中。在多年的“两课”教学实践中,我们试行了“四优”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一、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就…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学引导机制指的是,教师在“两课”教学系统各环节中,以教学主体——学生为核心,针对“两课”教学内容,采用教师主导和先引后导的引导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两课”教学资源配置关系、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动态的对话过程。随着“尊重学生主体”“平等对话”等新课程理念进入课堂后,学生发言机会多了。那么,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走入一个极端,即担心课堂中学生学不懂,于是从头至尾都是教师向学生讲授.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主动权丢失,自主学习兴趣不高,只能被动接受.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教学优化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初中教学实践来看,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较多,其中以兴趣、学习方式和练习方式最为重要.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两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两课”教学中没有正确地认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课”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