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互联网知识组织传播模式对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4):112-114,117
对搜索引擎、开放存取、维基、DIGG、CNKI、威客、E-learning等互联网知识组织传播模式的特点与运作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新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维基出版模式作为数字出版的一种典型代表,也逐渐受到关注。维基出版是指采用维基技术的一种出版形式,是个人出版模式的一种,它可以使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不需要身份认证,具有高度开放性。维基出版模式是一种免费的、个人可以普遍参与的一个动态的、内容开放、可以自由访问甚至编辑的出版活动。一维基出版模式简析(一)维基出版的内容特点1.交互性维基出版模式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模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改变了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时代,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品牌建设的实质就是把自己的品牌成功地传播给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广告、公关、促销是企业最常用的品牌传播方式,在而今的体验经济时代,一种新的品牌传播方式——体验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崇和使用。本文以"宜家"为例,探讨以体验传播为核心理念的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以及创作共用两种主流的开放内容版权许可模式出发,分析维基知识库的版权管理模式,并探讨了两种许可模式在现行版权制度下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学科咨询的现状和维基与国内外主要几种网络开放问答的发展应用状况,认为学科咨询服务借鉴维基和网络开放问答模式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皆具有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原则、基本框架、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建立学科咨询开放平台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张艳 《中国出版》2015,(3):15-18
我国纸媒微信平台的发展正在由平台建构的初级阶段,转向发展期的品牌传播与运营模式探索阶段。本文引入品牌生态学的理念,认为纸媒微信平台可以通过品牌生态位竞争策略、生态型品牌关系的构建以及品牌生态系统的服务整合,来实现微信平台的品牌塑造与传播,同时解析了纸媒微信平台的三种运营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何婷 《采.写.编》2018,(2):180-182
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品牌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品牌传播的信息结构,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覆盖率和渗透率,提升了品牌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更高的传播策略要求.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和实际案例,探析目前新媒体语境下品牌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文锋  刘淳松  李科 《东南传播》2011,(11):108-110
品牌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球衣广告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手段,既可以使俱乐部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又可以使赞助商们传播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形象。本文基于5W模式,对球衣广告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球衣广告品牌价值的整合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望权 《新闻前哨》2000,(11):25-25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提高,经济的迅速飞跃。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科学技术之源,科学技术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广播是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体,它是随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信息交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它是知识经济的体现,又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技术大放异彩的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0.
吕雪澜 《今传媒》2012,(7):59-60
本文将1949年前中国报纸的品牌延伸据其目标归纳为传播、生存和增值三种模式,从它们的存在原因、形式和效果,及母品牌与延伸品牌关系的体现上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报纸品牌延伸仍处于初级水平,传播和生存模式因更符合较低的报业发展水平而获得良好效应,相反,作为品牌延伸本质的增值模式因为社会和经济条件不够成熟而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陆瀚 《青年记者》2020,(8):17-18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的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标志着品牌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品牌发展战略与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老字号品牌能否把握住时代赋予的巨大机遇,利用数字传播技术创新品牌传播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立体传播,从而推进老字号品牌复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完全没有了时空的界限,让同样碎片化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关注度和到达率,这就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也迎来了传播的黄金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以福建省极力打造的传统文化第一品牌——朱子文化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杨婷 《今传媒》2014,(1):20-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新闻逐渐产生并成为新闻领域一种全新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效果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公民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对于正在走向公民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管理者探索发现城市品牌,塑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并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如何在多元媒体时代去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进行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怎样运用传播策略扮亮在媒体多元化时代的城市名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城市形象与媒介传播进行探索,以宁波作为个案,对宁波城市形象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并对宁波城市形象传播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纷繁的媒体形式逐渐出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品牌想要在新的时代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迎合时代而作出改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品牌传播策略的梳理,以及新时代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新的品牌传播策略模型,从品牌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出发,概括并剖析了品牌传播的多种模式,提炼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开放存取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而在传统学术期刊占垄断地位的我国,其发展速度却是相当迟缓的.文章针对这一现状,阐释建设开放存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基于开放存取模式下的优化策略,力求使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参与到全社会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利用中来.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中国经济也将在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中从“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型。广义来说,数字媒体是指传播的各种媒介的数字化形态。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基于数字互动的媒介汇流和产业整合现象,数字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等,已经蓄势待发,时不我待。国家经济和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联合国发展署发表《创意经济报告》指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正在出现,它将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模式从本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意、知识和信息获取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①这说明,创意产业不仅逐步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正逐  相似文献   

19.
李荣 《东南传播》2012,(1):88-90
微博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品牌传播学的视角,首先厘清相关概念,初步得出微博可以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的结论,接着站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归纳出微博个性化信息传播特点:传播内容微小随性、信息发布随时随地、"背对脸"的交互方式、一种裂变式的传播以及传播模式,基于信息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提出了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微博进行品牌传播,最后从品牌关系的角度再思考微博品牌传播媒介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丹  赵江 《中国出版》2015,(6):32-34
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破碎化的时间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最终导致广告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微电影广告的出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主体是品牌广告的发起者,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传播:一种是借助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形成关系网络,最终形成裂变式传播;另一种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传播,与复杂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相同。这两种传播模式相互补充,为微电影广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