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网络用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层出不穷,其传播速度与广度可谓空前.像“神马都是浮云”、“不给力”、“你懂的”、“羡慕嫉妒恨”、“鸭梨”、“杯具”等,已经从网络世界渗入到生活层面.这些网络用语亦庄亦谐,深人人心,流传度极高.网络用语的出现及飞速流传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典型案例,其迅猛发展契合了受众的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2.
吴鼎铭 《东南传播》2010,(11):68-70
本文以2009年部分网络流行语句为分析样本,提出了网络用语的流行逻辑:网络用语的流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从网络用语到网络流行用语,主要动因包括:网络用语的二重逻辑错位幽默效果、人们对于言语表达的需求等;第二为网络流行用语到大众流行用语,其动因主要网络流行语句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有助于网民对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殷晓蓉 《新闻大学》2012,(2):54-59,53
自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传播学登上历史舞台,“传播”一词也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传播”从神秘的、日常的用语逐渐过渡到学科用语,其间历程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传播研究明确地朝向经验主义发展,它与作为其诞生地的美国社会科学的总体转向趋势相吻合,主要依据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现代传播的行为效果——尤其是对个人的行为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传播学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 ,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 ,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 ,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5.
纯网络杂志的传播学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了纯网络杂志的特点,包括其编辑出版人员的社会角色、传播内容特性、传播主体特征、受众群体特点及传播效果特征等,以期明确纯网络杂志在传播学中的地位及其传播特性,发现纯网络杂志作为新型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用户对纯网络杂志资源的了解与利用,进而促进纯网络杂志及整体网络出版业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概论是全球学者研究传播学现象、总结传播学规律的重要专业性学科,其重点就是介绍传播的定义、类型、方法、理论研究成果等。传播学概论有助于学习者对传播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具备了相当强的思辨性。本文从立足当前实际解释传播学理论、运用网络更新传播学理论、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素质、拓宽传播学教学的内容、充分重视学习者作出的反馈等五个方面对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领略到了传播学巨大的魅力和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迫切地想要认识传播学、学习传播学。在这一背景下,传播学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对于传播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我国高校传播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找出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宸 《新闻记者》2001,(12):69-70
10月18~19日 ,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海外的70多位传播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这是新世纪的第一次传播学盛会 ,其主题为 :“新世纪的中国传播研究 :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包括传播与全球化 ;WTO与中国传媒 ;外国传媒与政府如何应对WTO ;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与组织传播 ;新世纪的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基础概念的界定与创新 ;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大趋势 ,以及其他相关主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电台的问题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日渐深入人心,"网络电台"也日渐成为网络的热门,但由于网络母体存在诸多的矛盾性,从而限制了"网络电台"的快速发展.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切入,通过分析"网络电台"的发展现状透视其矛盾性,探讨"网络电台"的生存之路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如施拉姆所说,传播学就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上车,也可以随时在这里下车。传播学实际上存在于很多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各种传播现象的研究之中,其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其向我们展示了传播学研究全新的视野和交叉性,研究前景充满希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代文化,在传播范畴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引导网络亚文化以及衍生事件的传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传播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现状入手,解析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以及偏离迷失的生态状况,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启示与重构中,探求其良性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2.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13.
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是第二代互联网络(Web 2.0)的一项重要应用.本文阐述了信息时代SNS的兴起与发展,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根据"六度"社会网络思想解析了SNS的传播学特征,通过国内SNS网站的一些典型应用归纳其主要的商业价值,指出SNS平台是实现精准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很多网络用语进入我们的生活,反映了汉语词汇在新时代条件下更新发展的生命力。网络新用语在构成上包括三个方面:词语,如“起底…暖男”等;短语,如“且行且珍陪”“什么仇什么怨”等,句子,单句如“你懂的…也是醉了”“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挖掘技术哪家强”等,复句如“呲必中国…‘有钱就是任性…‘不作死就不会死…‘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上面所举复句均为压缩复句形式,值得注意。本文从用语来源、用语结构与语体风格、用语流行原因等三方面,对网络新用语中的压缩复句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5.
网络危机事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危机,给组织的形象、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对其进行传播学的分析,探讨其类型、特征、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不仅可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和传播规律,还可以为组织进行危机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以"网络用语"为代表的新媒介元素正在进一步超越网络这一载体,并不断向传统媒介渗透,这种从新过渡到旧的紧密对接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媒介元素的传统化。具体到《新安全安徽消防》杂志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用语"为期刊增色新媒介中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应该是紧跟时代潮流的"网络用语"了,"网络用语"借助网络的土壤生根发芽,并依靠自身的及时性,创新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枝繁叶  相似文献   

17.
从"诈捐门"事件发生到现在,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工具,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诈捐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以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一场大辩论的回顾和分析, 提出新闻学只有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 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 而不可能与传播学糅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未来有可能向两极发展: 一方面, 与其他各种学科相结合,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即基础传播学; 另一方面,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不仅将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 如政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卫生传播学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传播学在我国的兴起和网络传播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网络分析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也逐渐丰富。目前,社会网络分析在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复杂网络、网络舆情、社会资本等传播学维度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总体来看,社会网络分析在我国传播学的应用呈现出研究领域较为集中、研究同质化相对明显、语义研究比重增长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为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孕育于互联网交流空间中的语言文化形式——网络用语,也对新闻信息传播体系产生了影响。本文以网络用语为突破口,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窥探新型媒介文化下新闻信息传播形态所面临的变革,并指出了网络用语对新闻信息传播所造成的正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