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102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806篇
综合类   30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目的:通过评定运动后若干心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体育系大学生力量素质与心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测试12名健康男运动员进行5分钟台阶实验后的体成分、力量素质和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运动训练和瘦体重含量可影响大脑中动脉各参数,但不具有显著性(P〉0.05),瘦体重、哈佛台阶评定指数与平均峰流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运动训练和瘦体重含量可以影响运动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身体肌肉含量和降低体脂含量,有助于改善健康运动人群大脑中动脉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爬梯运动对Sarcopenia小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快速老化SAMP8小鼠为衰老动物模型,将其分为青年对照组(YC)、老年对照组(OC)和老年爬梯运动组(OR),并对OR组小鼠进行八周运动干预,同时对各组腓肠肌T-AOC、SOD、CAT和MDA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老年组SAMP8小鼠腓肠肌表现出Sarcopenia;(2)随增龄,OC组T-AOC、SOD和CAT均有所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呈显著上调(P〈0.05);(3)八周爬梯运动后,OR组T-AOC、SOD、CAT和MDA较OC组均有所上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Sarcopenia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骨骼肌中氧化应激水平密切相关,爬梯运动虽然能够提高Sarcopenia小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但仍不足以充分缓解衰老骨骼肌中氧化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等速肌力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训练和选材及预防肘关节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在预定的角速度60°/s、120°/s、240°/s对10名高校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测试严格按照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使用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结果:攀岩运动员左侧肘关节屈肌峰力矩随着角速度的增大由49.7±11.0到43.7±6.7变化,右侧由54.3±5.56到49.7±7.5变化;左侧伸肌由47.2±5.7到37.0±3.6变化,右侧由53.2±5.9到43.3±2.9变化;左侧屈伸肌力比随速度增加依次为:1.05±0.19、0.86±0.13、1.21±0.03,右侧依次为:1.01±0.20、1.03±0.26、1.14±0.09;左侧屈肌平均功率随速度增大由32.3±5.9到89.0±7.3变化,右侧由38.8±6.1到88.0±10.4变化。结论:优秀攀岩运动员在不同测试速度下左右侧肘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测试速度下左右侧肘关节屈伸比均略大于1.0(除左侧120°/s外),左右两侧肘关节在慢速测试时所表现的最大肌力差异比较明显,而在快速测试时所表现的爆发力有较小的差异;左右侧平均功率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同一测试速度下屈肌与伸肌平均功率比均呈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994.
分析大鼠力竭运动后血浆TXB2、6-keto-PGF1a变化与心肌ACP、MDA和β-GLU变化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机制,为预防运动性心肌损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即刻,血浆TXB2显著升高(P〈0.01),心肌MDA、ACP、β-GLU变化与血浆TXB2、T/P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TXA2、PGI2平衡失衡可能是导致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警校学员训练后肌肉酸痛、僵硬是最常见问题之一,通常急性或早期酸痛训练后可消失,或做一般放松、无须特殊治疗,但延迟性肌肉酸痛、僵硬常持续数天乃至数周,严重者影响正常训练。如不给予有效恢复措施可迁延更长时间。采用DITER2直流电理疗同时渐进性肌肉放松方法,结果表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6.
张竹君 《体育科研》2011,32(3):86-87,95
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对虹口剑校3名优秀女子花剑运动员进行肌电测试,分析这3名运动员在完成刺剑技术动作时的肌电信号变化,探讨女子花剑运动员训练肌肉的肌电活动特点。通过肌电活动及肌肉用力状态,对花剑刺剑技术进行研究,为选择针对性更强的专项训练方法、手段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从功能内稳态(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FSH)角度分析EIMD/DOMS过程影响运动成绩的正常发挥,而防治措施又大多无效这一现象,结果发现力竭运动所致的EIMD/DOMS,骨骼肌蛋白质代谢远离了蛋白质代谢内稳态(protein metabolite specific homeostasis,PmSH),EIMD/DOMS康复延迟,外源性有利因素干预可促进EIMD/DOMS康复;非力竭运动所致的EIMD/DOMS,蛋白质代谢处于PmSH,EIMD/DOMS正常康复,外源性因素对EIMD/DOMS无明显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结果显示:在起跳环节中,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是起跳腿的主要用力肌肉;在起跳腿即将着地前,所测肌肉均有较明显的预激活现象;着地后,肌肉用力的激活顺序依次为胫骨前肌、股二头肌与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股直肌、臀大肌;肌肉用力的失活顺序依次为胫骨前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臀大肌、腓肠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肌肉用力持续时间长短依次为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股内侧肌、臀大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起跳腿拮抗肌共同收缩的特征为:缓冲阶段踝关节拮抗肌共同收缩最强烈,而在蹬伸阶段膝关节拮抗肌共同收缩最强烈.  相似文献   
999.
局部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霞  张林  王国祥 《体育科学》2011,31(3):68-73,80
目的:通过分析局部肌肉疲劳前、后踝关节在矢状面内运动的位置觉、肌肉力觉的变化,探讨局部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为踝关节损伤防治和康复训练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4名无踝关节疾患的受试者为实验对象,踝关节位置觉采用对踝关节跖屈5°的被动定位、被动复位能力进行测试,肌肉力觉采用受试者踝关节对跖屈肌群25%最大等长峰值力矩值的复制能力进行测试;疲劳测试采用60最大等速向心运动模式;对于局部肌肉疲劳前、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对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结果:踝关节的位置觉(VEJPS和AEJPS)和肌肉力觉(RVEFS和RAEFS)在局部肌肉疲劳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最大等速向心运动至局部肌肉疲劳后,踝关节的位置觉均较疲劳前下降;2)最大等速向心运动至局部肌肉疲劳后,踝关节的肌肉力觉均较疲劳前下降;3)踝关节最大等速向心运动至局部肌肉疲劳后,受试者的中枢控制策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00.
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相干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静态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的相干性分析探索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同步支配的变化特征。方法:以1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5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的sEMG,为考查疲劳因素对相干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作用,对记录的sEMG按运动持续时间平均分为两段,分别对两段sEMG进行相干性分析处理。结果:在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MF指标随运动持续时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单调递减变化趋势。从相干性分析结果看,在beta频段和gamma频段内,运动后半段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sEMG相干函数值要明显小于运动前半段,而tremor频段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50%MVC静态负荷屈肘运动致肌肉疲劳过程中,随着负荷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共神经输入同步支配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运动皮层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激活能力随疲劳发展的下降不同步性及为维持既定的收缩负荷,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运动单位的募集策略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