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56篇
体育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但因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很低,给配制与施工带来如下问题:水泥标号的”标志”作用淡化,矿物掺合料的作用显著改善,拌合物的高粘聚性,混凝土的收缩等,这些都是值得设计、施工人员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农用地整治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农用地整治过程中对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和生态安全问题考虑不足。本文以天津市蓟县为研究区,在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分级和生态安全性分级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农用地质量限制因素进行聚类,然后进行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农用地整治生态安全性和农用地质量限制因素的耦合分析。研究结果:将蓟县耕地划分为重点整治型、谨慎整治型、选择整治型、不宜整治型。并认为重点整治型耕地应是实施农用地整治的重点,谨慎整治型耕地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选择整治型应对易于实现连片的耕地进行有选择地整治,不宜整治型则不适宜进行农用地整治。本文构建的规模效应、生态安全和限制因素耦合的农用地整治评价体系,有利于农用地整治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用地的规模效应和农用地质量的提升。对县域农用地整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里,其由首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新兴卫星城过程中粮食生产数量规模变化的特征。进而,构建"顺义区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扩散度"与"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空间重心"两个模型定量研究12年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索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6年各水平空间单元均较为分散,空间重心集中于全区中部;而12年之后,高水平和无粮食生产区域出现显著集聚,空间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位移8.06km和5.17km;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与粮食产量变化呈强相关,是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4.
利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01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耕地演化相关的坡度、距居民点的距离、距交通干线的距离等地理因子,分析了2001年-2008年间门头沟区耕地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并以村域数据为基础,度量耕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0-2°是耕地流失最为集中的坡度区间,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增加,耕地流失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耕地的流出与流入均与交通道路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新增耕地整体上向居民点的外围空间扩散,且整体质量状况不佳,随着耕作半径的扩大,很容易被弃耕。从村域耕地与人均分配收入的演变情况来看,耕地理性减少的村庄有87个,耕地非理性减少的村庄有36个,耕地非理性增加的村庄有14个,耕地理性增加的村庄有27个。最后,从耕地保护的制度、理念创新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推动都市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5.
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研究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促进闲置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是新时代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和文献归纳法,系统梳理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并剖析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①伴随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空心化,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研究成为热点,并逐步转向对两者关系及退出满意度的分析;退出机制与模式是宅基地退出研究的核心,当前研究构建了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提炼了典型地区宅基地退出模式及其特征与成效;宅基地有偿退出及退地农户的生计与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②退出宅基地的再利用是“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另一重点研究内容,集中在宅基地再利用方式、模式与途径。其中,再利用方式集中在复耕、复绿及流转后用于产业发展或居住;再利用模式可分为开发模式与组织模式;再利用途径包括指标交易、出租、入股和联合经营等。未来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退出宅基地的价值评估、盘活利用模式及再利用效益评价等方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关注退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与农村社会稳定,为完善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政策体系,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6.
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训练不失为有效的方式。仿写,不仅要衔接生活,且重在选好范文,而且要注意有所创新,在模仿学习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7.
宫攀  唐华俊    陈仲新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6,28(4):104-110
MODIS以其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优势成为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但如何快速准确的提取所需土地覆盖信息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对于NDVI时序数列分类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分类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NDVI的数据质量问题。本文通过试验发现经过SavizkyGolay滤波处理的NDVI时序数列能够反映植被季相变化特征,与传统的滤波效果相比有明显改善,更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数据的波谱曲线,滤波后的时序数列能较好的区分植被与非植被、草本(一年生)与木本(多年生)覆盖类型。但研究区内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与高盖度草地、落叶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具有相似的物候特征,仅通过NDVI序列很难区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MODIS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产品对NDVI时序数列修正,利用前5个主成分进行分类。所得分类结果用363个野外调查样区进行验证,总分类精度达到了69.15%,kappa系数为0.6499。结果表明添加LST的时序数列比单纯的NDVI夸大了覆盖类型的差异,提高了分类结果的精度。为充分发挥MODIS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下一步应对多源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植被的物候关键期识别土地覆盖类型,必将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28.
北京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保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虽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仍然无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动态平衡。尤其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倡导一般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已无法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并把保护耕地提升到保护耕地多元化功能的高度,是大城市耕地保护可能出路。耕地功能即耕地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功用。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渐进特征,在人的需要的不同发展阶段,耕地的主次功能各异,且前者的发展与后者的演替具有协同性。对北京而言,城市居民需要阶段性与耕地功能的演替相对应。文章以恩格尔系数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北京城市居民水平和需要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界定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同时期应重点保护的耕地功能。研究表明,在北京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一阶段,应以保护耕地的生产功能为主;在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二阶段,应着重保护和发挥耕地的生产功能和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在大城市城市居民发展的第三阶段,应重视耕地的多功能性,保护其生态服务功能、景观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  相似文献   
29.
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环境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环境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之间以及建设用地对其它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内部耕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以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经济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环境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环境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30.
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点在规模、数量、占用土地面积上是增加的,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形状的不规则发展状态;②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占用土地多少等,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均大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开发历史短暂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③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的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