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教育   8469篇
科学研究   714篇
各国文化   74篇
体育   258篇
综合类   397篇
文化理论   70篇
信息传播   1399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677篇
  2022年   538篇
  2021年   650篇
  2020年   684篇
  2019年   585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763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671篇
  2011年   775篇
  2010年   628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738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82.
2019年10月,世界银行提出“学习贫困”的概念,设定了到2030年将学习贫困率减半的目标,并给出了较为具体完整的行动方案。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得到了世界多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取得了较快进展。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教育脱贫也将进入以高质量、深耕式、多主体为特征的后扶贫时代。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对继续做好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3.
OECD优质教师选聘与培养策略如下:增加学校选聘教师自主权;关注教师职前实践经验获得;提供以校内"定制"培训为基础的多样化在职培训。保障措施如下:变革领导实践,提升学校关怀;重视教师评价过程的设计;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对我国乡村师资培养的启示如下:实施职前培养与就职学校的精准对接;增强第三方对师资评价赋权;建立服务教师终身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4.
提升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促进乡村教师队伍优化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对四川省P县新生代乡村教师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职业供给力、职业保障力和职业发展力三力促动的结果。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存在职业供给力不足和“下得去”的区域差异较大、职业保障力薄弱和“留得住”的结构性障碍突出、职业发展力欠缺和“教得好”的协同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需构建“回归乡土”的精准化引培机制,提升乡村教师职业供给力;构建“集体共创”的联动化留人机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保障力;构建“主体能动性”的长效化育人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从乡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构建乡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培养OPS模式,并从顶岗帮带、订单式课程、教育科研和"互联网+"等方面探寻该模式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6.
乡村中小学法治教育是法治教育中的短板与弱项,亟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加强。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对《大纲》认识与贯彻不到位、道德与法治课处境尴尬、法治教育师资紧缺、法治教育方法单一等。具体原因主要是对法治教育语境与意义认识不深刻、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乏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薄弱无力等。当务之急,必须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推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整合人才资源、打造稳定队伍,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切实提升法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7.
对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文章的来源期刊、作者、基金项目等情况进行统计,对转载文章关注的主要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发现,2020年研究者主要围绕乡村学校发展、高品质学校建设、教师工资、教师流动、教育惩戒、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8.
教育是国家振兴发展的坚固基石,教师专业的教育引导更是根本中的根本。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形态也多种多样,这对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开展“以农村新入职教师为载体,分析幼儿微课的实践”课题研究,即新入职以教师“在线”体验式研训为切入点进行研训,使研训变得生动,有效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更好地为居家幼儿服务,促进幼儿发展。  相似文献   
89.
田正平 《教育研究》2021,42(4):82-102
浙南乡村塾师刘绍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动时期,努力阅读各类报刊、主动与维新派人士交往,了解国内外大势,激发了他的国族意识,改变了传统塾师“升斗馆谷以糊口”的观念,自觉地把培养人才与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在繁重的坐馆课读之余,广泛阅读各类新学书籍,改变知识结构,走出封闭的乡村,开阔视野,实现了从塾师向教师的华丽转身.从服务一乡一邑,到服务一县一区,在改革传统教育、推进新式教育的过程中,刘绍宽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家的地位提升.辛亥革命后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孔孟学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并面临着被消解的威胁.此时的教育家刘绍宽,关注的重心从国家存亡的层面转而为中国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存废的层面.他怀着深深的不安与无奈远离教育改革的现场,回归故里,甚至试图通过恢复私塾式教学,“为后进造就几人”.乡村塾师刘绍宽30年间的人生轨迹,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大变革时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0.
朱德全  杨磊 《教育研究》2021,42(6):112-125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融合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能够优化农村人力资本,还能提升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然而,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真实贡献率却始终处于"黑箱"状态.以熵权法为基础,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测度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发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果显著,贡献率高达16.19%,投资回报比可观;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塌陷明显;乡村振兴的速度与职业教育贡献率存在明显偏差,东部地区乡村振兴进入集约化发展阶段.为增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匹配程度,需要设立项目制经费,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续性;优化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谋求发展共生,打造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