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7篇
教育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迫使我国工程教育发生变革以适应 新挑战,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应运而生。传统工科在专业设置的契合性、人才质量标准的针对性、专业 建设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满足性等 方面, 都不能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新工科专业质量建设内 涵,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质量保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估思路与目标,最后提出“评估+ 认证”模式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初步实践,为新工科专业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审核评估是强调学校“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学校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是审核评估的主要依据。浙江省自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来,始终坚持自主性、个性化原则,做到审核评估与专业评估相结合,发现亮点与诊断问题相结合,学校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要求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积极搭建政府、学校、专家、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以激发正能量为导向,充分发挥评估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整合资源、鼓舞干劲、增强信心等方面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浙江特色的审核评估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专业集群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势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作为专业间本质上的“异质同存”关系,与共生理论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共生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受到内部共生专业,以及专业间的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机制等因素制约。基于共生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建设非对称互惠条件下点共生、偏利条件下间歇共生、对称互惠条件下一体化共生三种模式的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共生机制要注重专业的差异发展、三重定标、分类建设、协同育人、打造特色,而因校制宜优化专业共生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创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浙江省高 校创业教育和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成效明显,创业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大学毕业生创业热 情高涨的同时,创业资金来源、创业规模、创业利润和创业教育等方面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需要高校 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管办评”分离的教育体制,要构建“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 协同机制。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传统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 评估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在比较三种评估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审核评估是最优模式,并就如何 开展好审核评估提出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浙江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均在4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与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有更高期盼、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和用人单位薪酬水平偏低等因素有关。据此,本文从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降低离职率,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度在60%左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与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高 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及用人单位人才使用的高消费等相关。据此,文章从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和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 口度,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三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虽逐年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总体起薪水平不高,甚至出现“身价不如农民工”的个别现象,究其原因,与政府就业政策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判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有关。据此,本文从政府加强政策指导、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合理确定薪酬体系和大学生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形成高校毕业生合理的起薪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