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新的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地球科学研究型人才是发展我国未来地球科学事业、占领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制高点的关键。我们在进行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点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地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  相似文献   

2.
地球系统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地学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2000年以来,南京大学地学院以强化“大理科”与“大地学”学科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依托综合大学学科齐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整合南京大学的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地理学理科基地和校内大气科学理科基地为南京大学“大地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创建了以“三层次”课程体系、“三元结构”教学模式和“一整套创新训练机制”为特征的“三三一”地球系统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坚持教育改革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抓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教育部“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教改实践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精心制定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辅之以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计划,就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途径、模式以及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主要为我国地学领域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自理科基地建立以来,我们将创新型研究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对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引进开放式办学思路,建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营造创新人才成长氛围,实行鼓励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弘扬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特色思想教育;强化竞争,加强科学管理.通过长期努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取得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基地班课程体系是地学理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基础上, 提出以本-硕连读、强调课程基本结构为特点的基地班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前瞻性、能动性和特色性原则, 有效地化解了学时有限、开课容量不足、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难以把握、外语教学不能满足语言能力需求等矛盾。本次课程体系改革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课程基本结构定量化研究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要求,是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的重要使命。“九五”期间我们以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为试验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全新的培养方案 地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要求,是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的重要使命。“九五”期间我们以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为试验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全新的培养方案 地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国家为了培养理科基础科学优秀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83个“理科基地”。本文以“地质学理科基地”为例,分析了“理科基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处理的7个关系,即:招生中高分与低分、学习第一专业与第二专业、攻读本科录取专业与非录取专业研究生、读研时本校与外校、专业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基地班学生稳定与流动和优秀人才成长快与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为例,从国家理科基地时期、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及深化改革时期、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时期三个时期阐述了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我校在"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从制度、教学及各项具体工作入手,重视理科地质学基地班的建设和管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理科地质学基地班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为加强基础理科本科人才培养,及时出台措施,在部分高校分五批次设立了11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经过20年的实践发展,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良好效益:大批"基地班"培养出来的人才正成长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围绕基地班人才培养形成的教学平台(包括教材教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已成为广泛共享的优质资源;"基地班"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很多院校吸引优秀人才的"高地",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科人才基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财政的专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的我国地质行业和地质学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资源、环境与灾害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挑战和机遇,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了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地质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依托本系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和师资力量,建成“三三三”培养模式和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国际地质科学变革和我国社会发展对地质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地质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特点.通过分析,确定了高层次理科地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明确了地质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通过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协调统一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来构建终生地学(质)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吸取国际上先进的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我校于2001年春季,聘请了美国犹他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系主任R.Bruhn教授来校为理科基地班学生讲授了构造地质学课程,总计60学时,包括全部讲课、课堂实习及测验等。通过期末对听课的理科基地班25名学生问卷调查,80%的学生对R.Bruhn教授的教学内容理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迅速发展,新时代地质学人才培养需尽快适应地球系统科学的学术前沿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课程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以地质学人才培养中关键的野外教学为视角,分析了传统地质学野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国际化大地学综合野外实习的教学目标,以南京大学中法阿尔卑斯和中美新西兰联合野外教学实习为例,介绍了国际化大地学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旨在探索和实践地球系统科学时代新型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介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07年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经过"211工程"及"地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心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1850多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1580多台套,总价值2780多万元。中心拥有各类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50余人,承担全系400多名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化学教育的思想,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针对地质学理科基地班的特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近10年来围绕着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创新教育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逐步完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南开大学化学专业为“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三年多来,南开大学化学系在教委及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及关心下,经过全系广大教师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一、明确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义 1.建立“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关系到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高等学校理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理科基础科研  相似文献   

20.
一、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班及其开设物理课程的概况 甘肃学院1946年改名为兰州大学时所建立的地理学系,经过50年的发展,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91年国家教委建立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时,在兰州大学地理学专业设置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地学基地。该基地在1994年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基地建设检查性评估。1995年国家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兰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