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1993年能源产量达1112.6百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达1117.7百万吨标准煤。从我国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表明,石油和天然气的可开采年限为30 50年,煤炭资源的可开采年限为100年。而从我国的能源资源条件、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世界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特征,依据经济学原理,推导出一个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演化模型;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对这一演化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优化估计,证实这一演化模型可以近似拟合中国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据此演化模型,预测了2008—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演化路径:当前中国能源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正接近加速增长与减速增长的相变点(300608万吨标准煤).持续高速增长40年后开始接近其饱和值(601216万标准煤吨)。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废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为7亿吨,可作为能源用途的秸秆约3.5亿吨,可折合1.8亿吨标准煤;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薪炭林和林业及木材加工废物的资源量相当于3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1.2亿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2.1亿吨,如果将垃圾填埋回收气体或焚烧垃圾发电用于能源使用,每年可替代1300万吨标准煤。此外,一些油料作物还可用于制取液体燃料,主要有麻疯树、油菜籽、蓖麻、漆树、黄连木和甜高粱等。预计到2020年,我国以农业油料作…  相似文献   

4.
杨波  谭章禄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2):45-48,58
建立算法优化后的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Logistic模型,并以2003年至2010年中国国家能源消费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研究和预测,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别为38.46亿吨标准煤、41.13亿吨标准煤和42.50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指出我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提出我国能源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所谓“GDP翻两番,而能源翻一番”的设想,提出质疑。2020年我国13-15亿人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将使我国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本文质疑了当前某些能源专家的“乐观”预测,指出2020年我国将至少需要40亿吨标准煤,即使在大力实施节能政策、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煤炭工业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我国仍将至少有5~6亿吨标准煤的巨大缺口,甚而会高达10亿吨标准煤之多。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挑战,本文建议中国在大力实施节能政策的同时,大力进口能源,如进口风电(亦即进口风电装备)、进口煤、进口天然气,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进口石油、进口天然铀。此外,本文还对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结合浙江省当前阶段性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特征,运用部门分析法,在对各终端部分经济活动水平及能源强度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对浙江省2015-2030年能源需求进行预测.综合各种情景结果,2015年浙江省能源需求总量的区间约为2.03~2.23亿吨标准煤,能源强度下降18%,2030年浙江省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3.1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约为0.41吨标煤/万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能源的紧张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1980年为例,全国每缺少一吨能源就要减少产值1,099元,减少国民收入567元,不少企业由于缺电停产所造成的损失远不止此数。从诸因素来看,能源紧张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据预测,今后20年,我国的能源供应会更紧张。这是因为,到本世纪末我们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按照目前对能源的需要情况,最低限度也要翻两番以上,即要从1980年的6亿多吨增加到2000年的24亿多吨。平均每年要增加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原煤1.4亿吨。我们从能源开发所需要的储量、资金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条件来看,这个产量是难以达到的。再拿资金来说,以每吨煤炭的开采和运输设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6,(2):14-17
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就可减少3亿吨标准煤的消耗:我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一、现状长期以来,农村能源的消耗多以生活用能为主,生产用能所占比例不大,前者占农村总耗能量的80%左右,后者一般占20%。而生活用能中,又多以生物能源为主,煤、电等商品能源为辅。在我省的农村能源消耗中,农作物秸秆、畜粪和柴草一直是传统燃料,占生活用能的65%以上。据有关资料,我省农村各种用能的消耗量折合标准煤(7000大卡/公斤)为729万吨;其中烧掉的农作物秸秆折合标准煤355万吨,占总耗量的35%;畜粪折合标准煤177万吨,占总耗量的24.3%,薪柴折合60万吨,占总耗量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能源保障风险日益凸现。全国能源保障分区研究不仅是能源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阐述了全国能源资源的基础形势,并对1996年.2005年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能源储量比、对外依存度、库存增减量、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运输线路长度6个指标组成的能源保障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根据灰色聚类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十五”期间的能源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具有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特点;能源低保障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能源中等保障区主要涵盖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能源高保障区包括东北和西北大部华北西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李红梅  贺昌政  肖进 《软科学》2012,26(5):51-54,66
利用Logistic函数作为GMDH两水平自回归算法的传递函数构建了新模型:Log-GMDH模型。运用我国1979~1999年的历史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将Log-GMDH模型在检测集(2000~2010年)上的预测结果与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表明Log-GMDH模型有更准确和更稳定的预测效果。对我国未来30年(2011~204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时,发现Log-GMDH模型更适合于反映我国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运用Log-GMDH模型的预测结果得到: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先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30年总量将达62.55亿吨标准煤,之后能源消费将逐步得到较好的控制,预计将于2040年实现"零增长",届时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65.70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到202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量是44亿吨标准煤"的预测值提出了质疑。为满足2020年能源需求,同时又要实现单位GDP减排40%—45%CO2的硬约束,必须采取超强措施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提出了各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各省化石能源资产流转为出发点,采用基于生物质能替代的能源足迹法计算能源输出生态足迹,并引入能源资产流转压力系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化石能源资产输出地为受补偿主体,化石能源资产输入地对输出地进行生态补偿的核算机制。在完善生态补偿模型前提下,对中国煤炭能源流转的生态补偿进行实证研究,从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价值损失成本和生态修复成本(包括土地复垦和农地修复)3个角度构建核算标准,计算出中国主要煤炭能源省份由于煤炭能源的输出应接收的补偿额度。分析表明:2010年煤炭能源净输出有山西、内蒙古、安徽、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省份,由于山西能源流转足迹压力系数最大为5.67,煤炭能源输出足迹严重超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因此山西省应接受输入地补偿费用最高为3 817.94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是距离中国最近、最安全的油气资源保障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当前中亚地区的油气年产量约为2.29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油气年产量比重为3.02%,其中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石油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年对外供给潜力约为1.2亿吨油当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贸易伙伴。然而,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贸易合作面临着大国博弈、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能源合作制度碎片化、国际能源投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等一系列的潜在风险。未来,中国应加快推动建立务实高效的多元能源合作机制,优化能源合作的主体结构,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的技术贸易,加快推进能源就地加工转化,并修订现有的双边投资协定,以确保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与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利用EEMD和BPNN预测2020年我国秸秆产量,并分析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85%和90%3种情景下,综合利用秸秆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在基线情景下,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可节约3 000万t煤,并减少6.15亿t CO2排放。由此证明,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虚拟水交易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新选择.本文介绍了虚拟水和虚拟水交易的概念,分析了我国的水危机和粮食安全问题,提出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建议.作者认为未来30年,中国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将更加显著,中国要在30年左右的时间增加1.5×108t粮食生产能力难度比较大,采用传统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粮食缺口,虚拟水交易成为解决此缺口的一种选择.作者根据全国目前实际缺水量,结合其它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虚拟水交易需要解决300×108m3的水资源缺口,需要增加进口粮食3000×104t.增加进口3 000×104t粮食不会动摇世界粮食市场,我国外汇储备能满足粮食进口的需求.虚拟水交易对农民增收也是一种机遇.与南水北调工程相比,虚拟水交易成本比较低.因此,作者认为增加进口3 000×104t粮食解决中国目前和将来的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建议是可行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张进  王诺  卢毅可  林婉妮 《资源科学》2018,40(10):1915-1930
基于1962—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粮食流动的空间网络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62—2016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17.56亿t,年均增长2.09%,世界粮食消费量增加17.03亿t,年均增长2.07%;世界粮食输出量增加了3.45亿t,年均增长3.0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乌克兰等是主要输出地,中国、欧盟和日本等是主要输入地;在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上,贸易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均有所增加,表明世界粮食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化;粮食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强度和标准权重熵等特征值差异明显。研究发现:虽然美国粮食贸易的出度值最大,但是输出空间结构的均质性最弱,粮食出口国家十分集中,因而是其软肋;中国标准权重熵值较高,从各国进口粮食的比例相差相对较小,输入结构均质性较好,表明中国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强。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粮食供需与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对于中国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贸易政策,应对国际事态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port 2008 illustrated that the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was 5.6 billion tons in 2006, accounting for 20% of the global total (28 billion tons).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untry and its coaldominant energy structure will lead to a further growth of the CO2 emissions, making China subject to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various sides.  相似文献   

20.
谈城市污水在建筑供热制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玉兴 《科技通报》2012,28(2):115-116,119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污水排放量为46.4×109m3,可供5×109m2以上的建筑供热制冷,如果在全国推广应用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每年可节约燃煤9280×104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8×109t,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又省钱",对于改善和解决我国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