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人地城规"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导向,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特点,构建了"三个平台、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多层次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探索了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与质量保障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简单地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义为单独的"工具型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其相关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融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文章从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平台等四个方面探究高职教育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并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通过对09级、10级学生的综合试点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四种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华东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大交通为背景,以机械工程为主线,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四层次多模块三融合"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具体的实验项目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能力锻炼机会,提升了实验教学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介绍了该模式的应用,提出了"5 1 2"模式以及"三融合、两渗透"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国内心理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以原创性的学习双机制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心理学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的整体思路。其中"两系列"分别指研究技能训练系列和应用技能训练系列;"三水平"是指无论研究能力的训练还是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目标都应明确为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综合能力层次和创新能力层次。根据这一思路通过实验教学的系列改革培养能更好胜任当前心理学职业工作的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会对实践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与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对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应用型工科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出发,以南京工程学院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为例,探讨了基于企业大赛或专业竞赛平台为载体的,以联合协作、分阶段层次和学科交叉的项目教学为手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作用,为应用型工程大学的工程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阐述了电子商务物流方向的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调的现状、原因及教育现状的分析;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了电子商务物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层次递进式系列实验,立体化课外实践模块"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三段式立体化实践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实验资源是从事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高校的实验教学创新和体系建设应该以实验资源的建设为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物理专业通过建设"认知教育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平台"四类实验资源,构建了包含"认知型、基础型、提高型、创新研究型"四个能力培养层次的"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实践证明,"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更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吉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坚持"技能培养型实践教学"和"创新开放性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定位,培养实验技能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应用型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和合理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采取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层次递进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实践和社会应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围绕通信工程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新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提出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以及达成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融合”机制,解决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目标定位缺乏、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创新能力和社会需求脱节、项目培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偏差、创新实践资源瓶颈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及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工学结合的实训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四阶段立体式”工程实训平台群。依托能力递进式的平台群,逐步培养出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广西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提出采取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实现"职业化三级递进"教学模式等措施,以构建新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本区域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但在各校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脱节,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融合度差等等。对此,华北电力大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加强课内外统合,建立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一、依据实践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构建全程递进的"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浅谈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景萍 《教育探索》2008,(12):80-81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设计培养方案与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等四个方面去构筑培养框架。  相似文献   

18.
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将工程类本科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是中国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能够实现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必须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提出了"一个思想、三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明确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实施方式,以期通过实施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提出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即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立项和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院校"学历型"大学生培养向应用型人才转化的有效途径,提出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从"学历提升"向"职业发展"转变,培养一大批实践能力强、有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适应性,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特点,构建了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三个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了"强地质、宽专业、高素质"的培养特色.认为培养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将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未来几十年所不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