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确定的大学教育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的论断更为中肯:“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就是道德教育,而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所教授的只…  相似文献   

2.
本围绕“道德可教性”这个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阐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对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否可教的重要思考。具体论述了“性近习远”和“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比较了二对于道德可教性思考所体现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多是知识性的教育,仅把学生当做吸收道德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及其原有的"道德框架",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作者以人学观为指导,分析得知传统德育模式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道德教育中"人"的严重缺失,因此从人对人的理解和实践本质的角度提倡对话式德育模式的运用,从而实现"人"的回归,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被感染的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是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即是问“德育何以可能”,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第一,“道德”或“德性”是可教(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吗?第二,道德教育为何可以教给儿童(或者,德育对象为什么可能接受道德教育)?以下谈两点一孔之见。一、“道德”是可教的吗?“道德”是可以教的吗?众所周知,这是古希腊时期曼诺(Menon)就已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1〕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而著名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做恶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教育目标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教书育人,培养出好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甚至是高分低德的人才。可见,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新的德育方式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多元化的校园的现状下,我认为德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在语文课堂上促进道德发展。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何谓道德判断力?我认为它是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7.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尊严的师道主要表现为"学高"和"身正",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无"道"即无"德",没有"师道"就没有"师德"。中国古代师道传统为我们提供的凝道成德的理想坐标和参照系统。师德的形成是一种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规定由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特质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的过程,即"凝道成德"的过程。有德之师将会出于理智上的自觉和意志上的自愿遵循为师的当然之则。  相似文献   

8.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暗含着这样一个内在要求——遵循自然之道、顺应学生自然个性、回归生活本真,给学生一个宽松真实的外部环境。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虽然十分注重道德个体的主体性,但由于其逆自然之道而行,反而束缚人的主体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格等综合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实现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然举措。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深挖教材,利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德育,采用主情型德育模式教学,将学生的品德情感置于道德教育的首位。教师打破以往"传递—接受"的德育教学模式,以"向导"的角色,指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品演出等"体验学习"方式,学会在德育过程中自我建构与探索,最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德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造就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公共课、选修课的美学的子学科和文学艺术欣赏类的各门课程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在具体艺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不能片面的将美育放在从属于德育的地位;美育中的审关实践不能简单理解成“鉴赏”,而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育人任务。构建“德美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学生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把关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学生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趣引思,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文学内涵,使学生在接受精神审美,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活跃思维,提升兴趣,使德育、智育、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是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落实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本质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7.
廖丹琪 《高教论坛》2014,(12):70-72
孔门教育,以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重在引导,而非填充,他运用了各式各样的启发式教学法,包括双向交流、"叩竭法"、因材施教等,通过采取这些方法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当代大学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干课程,其与孔子的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研究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所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棋类运动是集竞技、教育、科学、艺术、娱乐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一项运动,被称为"智慧的体操"、"人类智慧的磨刀石"。将棋类运动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就棋类教学对中学生德育的促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借助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做人.高校学生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做人引起的,这也是高校学生做人教育缺失的结果.作为道德教育范本的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列出113件事情来让人实践,用它来对大学生进行做人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做人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从细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做人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着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与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要求,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道德;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要在生活化的合作与探究中,让学生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