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价值与模式:历史视野中的我国公民教育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贝  周光稷 《教育学报》2007,3(4):63-68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即使当前的公民教育研究看上去与“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也远非如此简单。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所依托的,不仅是中国当下正在建构的“公民社会”蓝图,还有百年以来中国纵横交织的现代化历史,以及东西方学术冲突融合的积淀,这些因素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公民教育构建的价值和模式。只有明晰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各种理念的历史来源及其合理性,公民教育的展开才能具备现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3.
“修齐治平”理论是儒家入门教材《大学》的核心,也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体系进行道德教育和践履的理论体系,对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修齐治平”的传统教育理论,对于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义文化相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学理上梳理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演进,探讨了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误读与变异,挖掘了其中国语境下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当下文化的建构),指出了它的必然的误区(作为启蒙话语,具有工具理性的不可避免的局限)。该文提出用“互为主体”、“交流理论”以及“内在化”理论从哲学角度超越相对主义及其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是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伴随社会历史图景的不断丰富,其方法论呈现出由批判性阐述到建构性创造的“时代转换”,这种“时代转换”是理论自身历经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永葆生命力、影响力与感召力的关键所在。批判性与建构性有机统一的方法论特质为历史唯物主义实现“时代转换”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实现“时代转换”提供了现实契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与贡献为“时代转换”厚植了实践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与实践方案的提出则是“时代转换”在当下的集中呈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失去了本国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创新,忽视本国教育技术的历史继承;片面追求教育技术的国际化,忽视民族化。因此,为了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强调教育技术的中国特色。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独特的名称──电化教育20世纪初,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怀着“教育救国”理想的有识之士纷纷…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和中国传统理想在理论、历史和实践上具有内在本质的契合与相融,并以价值目标、命运共同体和实现道路的对接彰显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与现实表达,以及与中国传统理想在当下中国的历史传承和真实映照,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充实,实践价值在于有助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引领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党和国家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劳动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劳动教育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从历史演变、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等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可以探寻高校劳动教育“变与不变”的内在依规和理论逻辑、当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瓶颈和现实困境以及新时代实现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向和关键进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一定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经验、源于中国教育理论和思维方式,是扎根中国土壤、具有中国泥土芬芳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建构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是时代的必然、反思的必然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中国教育学与中国教育传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概念上发展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为学”“为仁”“为德”等核心话语;在思维方式上赓续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有机整合”“实用理性”“互通转化”等核心思维方式,从而建构中国教育学的独有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生涯发展教育理论,经历了从职业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再到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而我国香港和台湾在师法美国的基础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生涯教育理论模式.这对我国大陆实施生涯发展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靳希斌先生于2023年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新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靳希斌先生创新性地提出人力资本产权化与资本化运营等理论观点,并系统围绕教育劳动相关范畴及其属性、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对中国学生资助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更深入地学习与领悟靳希斌先生的教育经济学思想,助力高质量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本刊特邀靳希斌先生的部分弟子以“靳希斌先生与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建构”为主题,围绕靳先生的人力资本思想、教育劳动思想和学生资助思想展开探讨,并阐释对于当下教育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生活·实践”教育在继承杜威“教育即生活”、美欧新教育运动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本土化探索成果精髓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精华,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对当下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劳动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国内外的“三论”发展的历史回顾后 ,考察传统教育领域的四个千年死结 ,探索应用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化解这些死结。试图从信息哲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三方面 ,研究“教育信息学”的理论框架和 2 2个模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对“现代性”概念作具体论述,但其“现代性”思想内蕴于其整个社会发展理论中,具有历史性、总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文章试图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出发,用资本逻辑、历史和全球性的观点来透视“现代性”的逻辑及流变,在分析、借鉴和反省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科学阐释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超越,阐明其建构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从而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开展生涯教育已成为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促进社会发展与高中生生涯发展契合,需要关注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育。生涯适应力对高中生的心理素质、终身发展以及人格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国外对于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理论以及生涯适应力理论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试图建构具备文化适切性的生涯适应力模型以及生涯教育课程与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高中生涯教育置于当下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中,对其现实意义、价值及其教育体系进行审视。认为无论是正视当前时代发展特点及高中学生的特殊性需求,抑或站在生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与国际的交汇点,生涯教育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强调生涯教育的价值不仅具有关照个体全面发展的德育价值,同时具有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和惠及学生特殊需求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优势。提出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应秉持"融合、简约、多元人力互补及多方资源支持"的原则,在高中生生涯适应与探索、生涯设计与选科、目标冲刺与反思的三个阶段,综合考虑任务递进、路径协同以及人员融合,构建适合我国高中生的生涯发展促进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生涯教育价值被轻视、注重形式轻视实质,且学校生涯教育制度失范,导致中学生涯教育课程边缘化、狭窄化和建构主体单薄化.为应对此问题,中学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跨学科学习”“从体验中学”“研学结合”的方式推进生涯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个性与共性、自我与社会统一且和谐发展.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依照此理念,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定位适切的中学生涯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生涯认知的基础课程、生涯交往合作的促进课程和生涯发展规划的主干课程,遵循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探究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为中学生涯教育的课程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特色和优点本文回顾其形成及发展,进行了分期,着重分析了“双基”在我国教学教育体系形成期和成熟期的特点,对“双基”的界定,“双基”要求适度性以及“双基”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