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市义务教育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工作从2002年开始在东 山区进行,2003年全市所有区、(县级)市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2004年 开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均进入课程 改革实验工作。在新课程实验工作中,坚持点面结合,稳步推进,取得 显著的成效。 教师是保证新课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 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只有转变教师的观念,打好教师的理念基础,才能 有效的改变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为此,我市积极开展课程培训工作, 严格按教育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从2…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已进人实验推广阶段,到2005年,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在全国中小学校推行。这给中小学体育教师和承担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才能准确把握、顺利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怎样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服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与健康课程已进入实验推广阶段,2005年,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在全国中小学校推行。这给中小学体育教师和承担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才能准确把握、顺利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如何才能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准确把握、顺利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一、服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工作重心 1.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的难点和焦点。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长期接受体育教育和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接受的是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体育教学》2007,(4):I0004-I00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实施,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于2007年5月18日在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召开"北京市课程教材实验小学体育教学现场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育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此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学校体育课程以全新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实验和推广,其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实验正在向纵深发展,并将于2005年秋在全国的起始年级全面试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从2004年秋开始在全国四个省进行实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体现出“重心下移”、不断细化的趋势。以校为本的思想也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概念,经过三年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给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佳音。2001年9月,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正式启动,新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师的生活。随着实验范围的不断扩大,现在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义务教育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工作从2001年开始在深圳南山 区进行,2004年全省进入课程实验。2004年开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目 前,全省所有中小学均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为了保证体育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我省积极开展课程培训工作,严格按教 育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从2002年起每年在暑假期间进行一次课程标准的 培训。省一级培训骨干教师达5600多人次。全省各市、县区基本完成全员培训。 我省在进行课程实验的同时,整合全省的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的资源,积 极编写教材和教师参考书;由邓树…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批又一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接受培训,走进新课程。经过培训,进入新课程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如何呢?笔者对本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调研,发现了许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和实验教材、新的课程理念,该如何备好体育课,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好教学工作,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经过课改培训后,又通过对新课程进一步地学习领会和实践,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课。一、备《课标》1.渗透《课标》中的四大课程理念新课标提出了四大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是综合考虑了…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昌民  贾锡六 《体育学刊》2005,12(3):101-103
对山东省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山东省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且素质普遍偏低。调查发现,领导的重视以及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行动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从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发布了两个主要文件,第一个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二个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中)。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开始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地区进行实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2003年才颁布的,实验是从2003年暑假后刚开始的。到目前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体育课程标准(1~6年级)》(以下简称《课标》)及体育实验教材的验证工作。贵阳市云岩区实验区,在参加各级培训基础上,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对《课标》精神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孟文砚 《体育教学》2009,(11):37-39
回顾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四年来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全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逐渐步入新境界,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想,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全面地总结和反思高中课程改革四年来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学习中央7号文件用科学发展观考量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从而探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中积累的财富和智慧,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去追寻新课程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建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人实施阶段?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当课稃改革进人实施阶段,课程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因此,“让体育教师与体育新课程一起成长”,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省、市、区各级教师培训一浪接一浪,每个教师都在接受新课程的洗礼,要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就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丽萍 《体育学刊》2006,13(1):100-102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操作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造成“课改”中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深入学习新课程的内容与标准,正确贯彻和理解体育课程的改革精神,教师的教学习惯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课程标准操作性还有待完善等,井提出了课程改革实践的方向、更新课程标准培训方式、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研究人员做好课程改革服务等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近年来,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从实验区内的试行阶段到全国大范围全面展开了。体育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和实施,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课程的直接执行者(一线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最终成败。因此,加强一线体育教师的培训,完善"短板",提高一线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参加培训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旧”体育教师的根本区别在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本人在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中,听了许多节课,接触了课改实验和非实验区的学校领导和一线的教师,并做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归纳我的所见所闻,头脑中浮现出一个疑问:“新的体育教师”与“旧的体育教师”的根本区别在哪?纵观世界各国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是中小学教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把体育教师成长在提高了学历以后还注重职后教育,把体育教师引领到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与持续发展上。美国提出“完整型的体育教师”;日本的“口语与示范”相结合的体育教师,体育师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