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书学习,当须用功,方有所获。此乃老生常谈,不过也确实别无捷径。说到“用功”二字,我以为要做到“五用”、“五功”。“五用”为用眼、用耳、用手、用脑、用口。亦即读、听、记、写、思、问、说、做。其中用脑勤思是关键。“五功”即在阅读、比较、反复、联系、交流五方面下功夫。阅读人人都会,如何选择却大有讲究。依我观察,最有用、最富适应性与竞争力的人才往往是具有“T”形知识结构的人,其横向跨度大、知识面广,纵向钻研深、可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以读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一语道破了作文的“奥秘”。无数事实证明,要想写作上有进步,舍此别无捷径。一“看多”,就是多读。一般说来,爱好文学和从事写作的人,大都喜欢读书,而且读得很多。比如,高尔基从小就酷爱读书,小小的阿廖沙(即高尔基)  相似文献   

3.
一本《现代阅读学》(胡继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摆在面前,杂务冗繁,要不要细读呢?可是那恬淡而高雅的书面又吸引了我,“随便翻翻”吧! 谁知,一读起来,却读得很慢很慢。我象一个旅游者,“从阴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书上“风景点”多了,一一“光顾”自然就“很慢”了! 我说“风景点多”,是说本书搜寻甚丰、总结甚全。可以说这是著者的功夫所在,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不单是名人阅读经验、阅读方法的一般介绍,而是著者以许多有关阅读的名言佳句、  相似文献   

4.
“人一辈子不看一千部小说,活得太冤枉。一千部小说就是你的一千个世界。”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课堂上对北大学生说过的一句话。读小说首先要读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经典小说如何读?读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可以从中找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导读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阅读论》(发表在《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上),主要从读者的角度探讨阅读活动及其规律。本文拟从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读者工作人员的角度谈谈如何指导读者进行阅读,是为《导读论》。对于读者来说,要读书,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读什么”,第二是“怎么读”对于读者工作人员来说,要指导,也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导什么”,  相似文献   

7.
“雨雪”、“老鼠”、“展览”、“演讲”——这几个词该怎么读?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头一个字的声调读得像阳平。这就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音节连读,前一个音节变读阳平”的规则。但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上声字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有的人会把词(或词组)中前面几个字都读成阳平。也有的人会把其中的某个字读成“半上”(上声的前半部分),哪种读法对呢?怎么读才好呢?一般人不注意这个,可广播电视播音员就应该讲究规范。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词作为最小基本单位的,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读书速度很快的人,尤其是读中国当代小说。但是,《水乳大地》——这部描绘了“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画卷”(陈晓明语)的巨作,我却读得很慢,真像是一山一川、一沟一壑般在阅读大地那样。我读了大约七天,然后,又用两天再读了一遍。正如封底上阿来所说的:“按眼下的注水写作,这本书可以撑成三本书。”我在北大的课上向学生们推荐了此书,并预言2004年1月出版的这部小说,必将成为2004年的文学代表作之一。然而,读过以后,我却久久写不出评论的文字——作品的厚重,使我担忧自己浅薄而随意的感觉会亵渎了作品、亵渎了作品中的神明。直到今晚,我到西藏  相似文献   

9.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10.
凡是后来成了名副其实作家的人,写功自然过硬,但这个写功往往源于读功。将“读”看成一种功夫,乃至看成一种硬工夫,是绝不过分的。始终没掌握这种功夫的人很多,其中甚而包括某些“读书破万卷”的人,以及写出了不少“作品”的人。在“读”的问题上没获得过真功夫,后来居然写出“作品”来,这奇怪么?不奇怪。这就如同生活中某些并无实在技艺只凭一点“花架子”而“撞”成了歌星影星的人一样,在行家眼里仍是外行。当然,凡是能写出一点东西的人,总是读过一点东西的。但是,有的人的“读”,实际上只能称之为“看”,够不上“读”的档次。“看书”和“读书”的区别不是一般性区别,而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1.
少年酒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坐在靠窗的桌子边。那时候,课余喜读香港台湾的小说,读得心思苍茫,常常拿钢笔在木制的桌面写些伤感的词语或句子,以此对景遣怀。 许多年后,我的他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去看过我写的那些字。在一天早晨,教室里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一行行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他说我写过这一句。我愕然。没有想过他会去看,而且,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12.
少年酒     
许冬林 《出版参考》2011,(10):37-37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坐在靠窗的桌子边。那时候,课余喜读香港台湾的小说,读得心思苍茫,常常拿钢笔在木制的桌面写些伤感的词语或句子,以此对景遣怀。 许多年后,我的他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去看过我写的那些字。在一天早晨,教室里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一行行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他说我写过这一句。我愕然。没有想过他会去看,而且,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13.
付征俊 《大观周刊》2012,(32):271-272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诀。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本来应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三种偏向:第一,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和问,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少;第二,先读后讲,读讲脱节,读时不讲,讲中无读;第三,课堂上学生读,老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读书活动缺乏指导。  相似文献   

14.
量的迷思     
世上一切事物都躲不开质与量两方面,有些时候,量比质更迷人,它丰瞻,伟岸,庞然,使人仰视,震慑,惊服。在书籍的世界里,似乎也是这样:我们佩服某类人书读得多,便称之为“读破万卷”,或日“学富五车”。书读得多而又有幸藏得多的,便是“左图右史,坐拥百城”。书多与财大一样,也是颇堪骄人的。古时候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私家藏书楼便是莘莘学子十分向往之地。私家藏书的前提是多金,用现今流行语说罢,就  相似文献   

15.
刘大诚 《今传媒》2016,(9):128-129
本文对当下的中国人均图书低阅读量表示了关注,从数个方面分析了其原因,对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进行了肯定和赞美,并从一个出版人的视角,指出出版社既是“全民阅读”的受益者,又是责任主体、参与主体,理应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实现新时期中国出版人的出版梦。最后从保护眼睛的角度,倡导大家多读纸质图书,不要做“低头一族”。  相似文献   

16.
侯敬霞 《大观周刊》2012,(26):245-245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门重要科学,有其自然、客观、 真实的一面,而缺少的 正是学生乐于体味、感悟的人性、人情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对此产生呆板、 隐匿和晦涩感,让激情涌动 、热情奔放、 火力四射的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使其潜心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培养自学能力要从抓阅读教科书入手,通常教师为提高阅读效果编一些像“什么叫 ……?”、“为什么……”、 “怎么样……”之类的思考题,由于这类题目很常规,对学生没多大吸引力,不易引起学生物理情感,就不会促使学生对照这些问题去认真钻研课本、思考研究,常常是读得热热闹闹,收效颇微,没能提高自学能力,倘若巧编引人入胜的阅读思考题,扣住学生的心扉,激发起学生的思维,使之读必思,思必读,读思结合,自然也就会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发扬“国粹”的角度,介绍了章太炎重“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国学思想,并从白话文、古体文、文学、诗歌、读书治学、历史阅读、经典阅读等角度探讨了章太炎的阅读观,即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多读经典等.  相似文献   

18.
八卦新闻     
八卦新闻:港台新闻用语。“八卦”即易经所演之八卦。因天机不可泄,故不当讲。然演卦谋生者众,不论是否确属“天机”,均大讲特讲。“八卦”新闻即指那些并无确实根据,又属个人隐私,不当讲而被大讲特讲的“新闻”。主要见诸于某些报刊的娱乐版。一般严肃报刊则不予刊登。八卦新闻多是某些报刊为迎合庸俗心  相似文献   

19.
德国人对中国小说的阅读很少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更多是从其与中国现实政治相关的角度出发,小说相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他们未必读懂。  相似文献   

20.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