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 随着人体工作强度的逐渐增加,体内乳酸也先慢后快地堆积起来,乳酸开始迅速增加时的运动强度我们称为无氧阈。wasserman1973年对无氧阈有过如下定义:“无氧阈即为在代谢酸中毒和伴随而来的气体交换发生变化时的工作水平或耗氧水平”。我们认为,无氧阈可以看作是引起血乳酸急剧升高的最小强度,它是体内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转折点。小于该强度,有氧代谢占优势;大于该强度则血乳酸急剧上升,无氧酵解占优势。金特曼认为,当血乳酸超过4 mM/L  相似文献   

2.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肌肉递增强度工作时肌氧含量变化与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肌氧拐点与无氧阈拐点产生的机制及在测定最大有氧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17名按运动水平分为A、B两组在功率自行车上以逐级递增负荷蹬车,测定右股外侧肌肌氧含量并同步测量VE、VCO2、VO2、HR,并在每级负荷末测定血乳酸。结果:研究发现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含量呈台阶状下降,负荷较低时,肌氧在负荷开始阶段迅速下降之后保持平衡或升高,负荷较高时肌氧持续下降,肌氧的变化与血容量相吻合。肌氧含量与摄氧量、心率及血乳酸等值高度相关(P<0.01)。肌氧下降时出现拐点与乳酸阈、通气阈拐点基本一致。结论:研究表明NIRS测定动态肌肉收缩时肌氧含量变化对运动强度具有较高敏感性;肌氧拐点与通气无氧阈、心率无氧阈、乳酸阈在时间和强度上相一致,表明肌氧含量的测定可以用于人体最大有氧能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3.
郑闽生 《游泳》2002,(2):9-14
以血乳酸作为训练指标 ,是近十多年来在游泳训练中常采用的生化指标。它是根据运动时体内肌糖原无氧酵解的状况 ,控制和评价训练强度、结果的依据。研究表明 ,当血乳酸浓度超过4mmol/L时 ,由于体内以无氧代谢供能方式的比例急剧增加 ,造成血乳酸浓度急剧升高。随着运动强度的进一步加大 ,血乳酸浓度呈指数函数急剧上升。呈急剧上升前血乳酸值的4mmol/L也称“拐点”。因此 ,将4mmol/L这个临界值称为无氧代谢阈 ,简称“无氧阈”。用AT(AnaerobicThreshold)表示。这个“拐点”出现得越晚表明运动员有…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耐力运动成绩和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有规律的增加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吸氧量值(即无氧阈)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这一特性在运动科学、职业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重新对无氧阈的问题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可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无氧阈的概念和检测方法提出了异议。为了澄清有关的争端,本文将提出当前的对无氧阈概  相似文献   

5.
人体在以较小强度运动时体内血乳酸水平是很低的,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阈值时血乳酸开始迅速增加,这个阈值即为无氧阈。无氧阈时的血乳酸约为四毫克分子/升。这时的一切可以定量的生理指标都可以用来表示无氧阈值。比如强度,耗氧量、肌电图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运动生理学研究都证明,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及运动员的耐力性运动成绩,和无氧阈(即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急剧增加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吸氧量的利用率)有很高的相关性。由于这一特性在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很多医学者对无氧阈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些研究工作者对无氧阈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五种不同的假设;有些学者还对无氧阈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很  相似文献   

7.
无氧阈是指机体在耐受没有进行性乳酸堆积情况下的最大运动负荷。无氧阈以上的工作负荷,乳酸的产生大于消除,导致乳酸在工作肌肉中堆积,血液中乳酸持续增加,运动结束后,血乳酸仍暂时  相似文献   

8.
一、发览简史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耐力运动成绩和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有规律的增加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吸氧量值(即无氧阈)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这一特性在运动科学,职业医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对无氧阈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实,对于无氧阈的认识,早在六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在本世纪初道格拉斯及其同事观察到,在运动实验中的受训者,在低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相比,并无任何变化,但是当工作负荷超  相似文献   

9.
血液乳酸测定的超微量改良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很多研究工作证明,血液乳酸浓度与运动强度、氧债、训练程度等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它又能在一定程度内反映运动过程中有氧代谢及无氧代谢过程的比重。近年来,在研究无氧阈时,它又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血液乳酸测定在近几十年来,直至今天,一直被作为运动生理生物化学研究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及常用指标。它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监督和评定训练强度、运动员的训练程度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目前在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血液乳酸测定较多采用酶的方法,也有的已开始采用血液乳酸测定自动分析仪,但这些方法需要的试剂  相似文献   

10.
人体能量代谢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改变,无氧阈被用以描述能量代谢由低强度向高强度转换过程中的临界强度。在众多无氧阈相关指标中,最大乳酸稳态(MLSS)常被当作评价无氧阈的金标准。最大乳酸稳态是持续运动中血乳酸相对稳定且可长时间维持的最高输出功率/速度(MLSSw)和血乳酸浓度(MLSSc)。MLSS的测试结果受运动方式、实验对象和测试方案等多个因素影响。人体运动的MLSS是乳酸产生、转运和利用综合作用的结果,乳酸穿梭学说解释了不同运动强度下人体的血乳酸反应和MLSS的生理学基础。对MLSS历史发展、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更为准确地开展有氧能力的评价和制定耐力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1.
自1964年Wasserman等首次提出“代谢阈”,进而发展成无氧阈理论以来,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作为一项监测指标,人们对它的兴趣越来越浓,晚近成为讨论的热点,它为训练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提供着直接依据,迄今较为公认的无氧阈(简称AT)概念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时,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2.
乳酸是运动与肿瘤的共同代谢物。组织器官之间的乳酸穿梭是运动中骨骼肌快速合成ATP并维持工作能力的前提。运动与肿瘤发生风险负相关已成共识,但在乳酸代谢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运动加快了乳酸在组织间周转,而"抗肿瘤"要求减少甚至切断乳酸穿梭。因此,首先讨论了4个与乳酸有关的机制冲突:1)运动乳酸生成对肿瘤微环境的利弊;2)运动激活乳酸脱氢酶对癌细胞生长的利弊;3)线粒体乳酸代谢是碳源循环利用还是加速肿瘤增长;4)乳酸诱导脂肪褐化是改善代谢还是加剧恶病质。为解决这些冲突,讨论了肌肉、肝脏、血液与癌细胞之间的乳酸交换机制,提出肌乳酸清除阈、肝乳酸转化阈、癌细胞乳酸阈、血乳酸阈等4个限制条件,进一步理解运动抗肿瘤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无氧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无氧阈检测方法检测无氧阈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并对出现无氧阈时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不同无氧阈之间的关系。让8名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Ⅱ风轮式赛艇测功仪上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每级负荷3 min,直至力竭,同时测试每级负荷后的血乳酸,全程记录肌电以及气体代谢量,并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肌电阈、通气阈和乳酸阈3种无氧阈指标出现的时间依次为8 min 58 s、9 min 22 s和9 min 48 s;2)肌电阈、通气阈和乳酸阈依次出现的时间差均不超过30 s,并且通气阈和乳酸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无氧阈依次出现的原因是快肌纤维的快速动员引起了乳酸急剧增加,进而在转运到血液中时首先引起酸碱缓冲对的中和,当强度进一步增加时,产生的乳酸大大超过了乳酸的清除能力,进而引起血乳酸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综述及逻辑推理对极量强度运动后血乳酸产生机制提出质疑。指出:1)100m跑后血乳酸浓度升高并非运动中糖无氧代谢直接供能所产生;2)糖无氧代谢产生的ATP与快速合成CP有关。3)极量强度运动后血乳酸升高机制的新认识:极量强度运动时平时,产生乳酸的组织代谢加强;糖酵解释放ATP合成CP的过程加快;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心理紧张;肌激酶反应加强;CP的再合成与糖酵解过程偶联加强。  相似文献   

15.
运动时乳酸代谢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变化的模式人安静时,血及肌肉内含有少量的乳酸,大约为1 mmol/L(或kg湿重肌肉)。因为红细胞、视网膜、皮肤、肾髓质等随时都产生一定数量乳酸。人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开始5—10分钟时(50—85%(?)O_2max),动脉血乳酸浓度慢慢增加,然后变得平坦或恢复到安静时水平;剧烈运动时(>90%(?)O_2max),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直至受试者力竭。血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无氧阈测定方法比较及其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各种无氧阈测值:通气阈(VT),4mmol乳酸阈(LT_4),血乳酸开始升高(LT_(OBLA)),个体无氧阈(IAT),血乳酸最大稳态(maxLass)和心率拐点(HRd)。发现各测值之间高度相关,但是maxLass与其它测值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AT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生理依据。继而探讨了LT_4百分比强度对控制中长跑训练,改善运动员肌肉氧化代射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的心率拐点确定无氧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逐级增负荷运动的初始阶段,心率随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长,两者呈直线关系,当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心率增长相对落后于负荷强度的增加,从而出现心率拐点。心率拐点输出功率与乳酸氧十分接近(r=0.97),与乳酿无氧阈具有相同的价值,可作为用于确定男子赛艇运动员无氧阈的一种简易方法。也可作为评定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运用血乳酸值指导游泳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运动和血乳酸乳酸是糖的无氧代谢的最终产物。在激烈运动中,当氧的供应不充分,不能使糖原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此时糖代谢中产生的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乳酸的产生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机体相对缺氧,糖无氧代谢成为机体的主要供能系统,因此肌肉中乳酸的生成较多;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逐渐加大,乳酸的生成也就逐渐减少。有人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的方法,测定不同运动强度的  相似文献   

19.
2014年5~8月夏训期间,对黑龙江省速滑队中最优秀的16名长距离速滑运动员(男运动员8名,女运动员8名,均为运动健将及国际健将等级)夏训前后实施训练监控,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睾酮、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有氧阈和无氧阈等多项监控指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夏训后,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提高,具有统计学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男女运动员800 m跑血乳酸峰值升高都非常显著(P<0.01);男女运动员有氧阈强度和无氧阈强度提高都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田径800 m跑可作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手段之一,对比夏训前后运动员800 m跑成绩和血乳酸峰值,认为夏训增强了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2.有氧阈和无氧阈测试可作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评定手段之一,分析得出夏训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旨在探索适合我国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住高练低训对提高CBA后备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所测试的24名陕西东盛俱乐部的后备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对照组(12名)和HiHiLo组(12名).对递增负荷运动时两组运动员的无氧阈(AT),血乳酸水平(lactate of blood)和最大摄氧量(VO2max)进行测定.结果:HiHiLo组无氧阈功率从实验前(152.84±24.92)W提高至实验后的(168.86±25.39)W(P<0.01).血乳酸指标在150W至240W时段低于其实验前水平(P<0.05和P<0.01).VO2max指标从实验前(52.65 ±4.87)ml/kg/min提高至实验后的(63.86±6.82)(P<0.05).实验对照组无氧阈功率、血乳酸水平和VO2max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高住高练低训可以有效提高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