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结合《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几篇文章对四位贬谪者的情怀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分别得出他们或聊以忘忧,或先忧后乐,或与民同乐,或超然物外的情怀。他们在面临贬谪的不幸遭遇时,不约而同地走向山水,并且从中领悟到快乐。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所表现的抗争精神也不一样。相比较而言,北宋三个贬谪者在抒发苦闷时,其基调不悲苦沉闷,而有一种向上的引发力。  相似文献   

2.
贬谪至桂诗人所作之涉桂诗,反映了明代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欲与同僚励志共勉的情怀,展示了诗人贬谪期间复杂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广西独特物产和风俗,描绘了广西“甲天下”的山水风光,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这些诗,已然融入广西文化的血脉当中,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贬谪的遭遇使"苏门四学士"词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作词的目的从"遣兴娱宾"转为"排遣情怀";其次,词作"调外有题序"的特征显示了"四学士"对作词"自遣"这一意识的强化;最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总之,贬谪后的"苏门四学士"词沿着苏轼开拓的道路从作词目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地推动了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由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以山川险要,道路阻塞,使得人们特别依恋乡土。离乡远游者,无论是戍卒、游子、商人,还是贬谪的官员,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客子思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也成为唐诗吟咏的重要内容。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诗作: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6.
孤独意识、隐逸情结及宗教情怀是刘长卿山水诗歌的三大情怀,也是值得探索的地方。科举失利、两遭贬谪、衔冤入狱,以及诗人自身的性格是刘长卿孤独意识之源。官场的险恶使得刘长卿渴望隐逸宁静的生活,然而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意识使刘长卿始终跨不出“出世”的步伐,隐逸思想却更加浓烈。当时盛行的天台宗对刘长卿影响很大,与僧人、道士颇多交往,使他有追求超出凡尘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山水诗中郁结着浓厚的孤独寂寞情怀,这种孤独寂寞中包含了诗人在贬谪生涯中坚守政治理想所遭遇的孤独、忧愤、解脱、挣扎等极为复杂的心理。本文通过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分析,以揭示作者复杂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唐代元和贬谪文学有其特殊的风格,极度深沉悲壮,“孤愤”情怀是其主要内容。表现的方式或直接抒情,或以寓言讽刺,或将强烈的孤愤与饱经沧桑的悲凉心境相融,以深刻的理性去审视社会,解悟人生。或将强烈的孤愤之情融入对历史的观照与反思中,赋予深厚的现实内含。从而构成了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他虽屡遭贬谪,但他诗文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乐观旷达,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  相似文献   

10.
贬谪是中国文学重要题材类型之一,屈原、柳宗元是贬谪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鲜明地标划出贬谪文学在情感内涵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发展里程,也预示着贬谪文学研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