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工业生态学是针对生产过程末端治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文章主要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对工业生态学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审视。首先解读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认为它是一种试图以某种社会利益尽可能少的破坏环境的方式来设计工业过程的立场;接着分析了工业生态学在技术哲学思想中的技术定位,认为它属于技术控制主义的技术理念并契合了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最后指出了工业生态学思想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技术之为技术的一般性障碍。  相似文献   

2.
对当代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分析和判断是新卢德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新卢德主义关于新时代的技术特征对于考察新卢德主义思想理路具有重要意义。新卢德主义者提出了对新技术时代来临的理解,并分析了新技术时代技术的三个特征:技术是按照自我逻辑演化的巨系统、技术具有非中立性和技术具有广泛渗透性并产生多方面影响。新卢德主义关于新时代的技术特征的分析呈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技术批判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哲学认识层面的内容为考察的重点,从技术可控性问题值得研究这一思想入手,首先考察了技术控制主义在技术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其次,考察了对技术控制的必要性,认为需要对技术进行控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接着考察了技术能否被控制的问题以及技术是否具有可控性的问题。在该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有的认为技术是不受人控制的;有的认为技术能被控制;有的认为人被技术控制;有的认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被控制,又不能被控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技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乃岐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6):101-103,116
伴随着技术的历史发展,技术的双重效应日益暴露,由此便产生了4种不同的技术态度,即技术无政府主义、技术乐现主义、技术悲现主义和技术控制主义,以及对技术的多维度批判,主要包括对技术的生态视角批判、技术视角批判和社会视角批判,提出了技术的社会控制问题。技术控制涉及的问题主要是技术控制的目的、机制、内容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徐婷 《科教文汇》2010,(32):7-7,22
儒家伦理哲学在实现现代转型之后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种参照,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伦理哲学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及"修身"在高校德育中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儒家伦理的整体主义理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儒家伦理哲学之中寻求思想资源,将会对推进高校德育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媛莹 《科教文汇》2012,(23):125-126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该理念以"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体验和发现语言使用规律,培养语言使用技能。文章对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及优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性别与技术"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进入技术领域的女性主义为反思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技术女性主义的后期走向充分整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洞察,并植根于技术实践中的性别问题,为解构父权制的科学技术遗产并以符合女性主义政治目标的方式重构技术的未来提供了富于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第二代通信网络建设技术已日臻成熟,移动通信技术开始迈入3G时代并且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在发展上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我国进入3G时代后网络优化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网络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3G时代对网络进行优化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肇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全球问题"。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它是一种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侧重于批判技术的社会应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以建构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的全球性、革命性、建设性批判。技术生态学批判实现了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唤起了人类对其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重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思想启示和方法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质审查过程中技术方案一直是审查员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图换个角度,从"技术问题"出发,分析发明的"技术问题"对实质审查的影响,并借助实际案例阐述了在实审过程中运用"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1.
吕潇 《学会》2013,(10):18-23
科技NGO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这类组织已经成为或逐渐成为替代政府部门进行科技管理的重要部门.本文从形态演进和公共管理两条途径梳理和分析了我国“枢纽型”科技NGO的生成及演化过程,在学科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为推动我国科技NGO发展提供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哲学的信息技术转向,催生了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引导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哲学问题,成为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可以互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哲学目前主要沿两个方向推进:关于信息技术的“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关于“分支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作为技术哲学的新形态,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使技术哲学走向“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看新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新技术能否形成新动能,新动能能否带动新经济,已成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角度判断新经济的前景和风险,指出信息技术是未来15—20年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动力;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是最有引领性的新技术;对于培育经济新动能,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我国工业控制领域技术积累薄弱,国家应增加智能工控领域的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工控领域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创新主体技术引入与技术开发的协同效应及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与演化规律,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通过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机制,改进技术扩散函数,并以是否进行技术开发为依据,分为两个阶段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以探究创新网络中技术引入与开发的协同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创新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绩效在一定时期后会趋于稳定,同时,技术引入与技术开发能够协同提升网络整体技术水平,两者的比例关系存在相对有效值,并随着网络中技术水平的提升呈倒U型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知识视角看,技术情境的生成源于技术知识的嵌入态。技术情境由技术场域中分布的技术共同体、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工具知识、行动知识和技术范式等知识要素建构。技术情境能够塑造技术主体,减小行动和思想的盲目性,具有积聚和传承技术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汪晓梦 《科研管理》2014,35(5):38-43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构建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合肥市作为分析案例,根据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将分析结果与有关城市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合肥市技术创新政策绩效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区域性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主要做法包括发挥传统优势,创新办学内涵;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合作”、“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三农”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多种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地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创新保障机制,发挥科技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焦》报告。文章依据“技术焦点”在新科技革命的信息、能源、材料制造和生命等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从《2022技术聚焦》报告重点解读的32个技术焦点中遴选确定了“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对其基本涵义、面临的技术创新挑战,以及攻关路径等给予简略阐述。根据“技术焦点”中的专利数据综合影响力得分分布情况,揭示其中得分较高的专利的技术创新点及权属国家机构特征。最后给出了3点结论:(1)技术焦点表征了全球各个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痛点”;(2)科技发达国家占据着大多数“技术焦点”的制高点;(3)“技术焦点”中的专利权属机构均是产业技术创新的翘楚。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60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作为世界性科技革命的追赶者,是实行自主创新政策的极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科技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文章对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的追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梳理概括:从"向科学进军"到"打破常规,跨越式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中国未来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原因:中国特有的历史基因和历史传统,中国特有的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中国未来实现"中国梦"大战略的客观需要和巨大需求,中国对人类发展的责任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