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在对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建交叉学科团队、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提升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在中原工学院低维量子物理与材料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进行了实践。实践效果表明,“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树立多学科培养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网,激发研究生科研的内在动力。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为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采用“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的三阶段教学模式开展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式改革方面,重点探索了实验教学与工厂实习相结合,以及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王静静 《考试周刊》2012,(61):169-17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完善实验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等方法,优化了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旧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升级式”实验模块及其教学模式的探索,结果表明: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阶段强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实验教学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促进研究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必修课程"现代测试技术实验",从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教学科研互动、考核方法、实验室管理等6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结果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达到了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内容,在研究生的前期课程学习阶段中,也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介绍了上述改革思路在《高等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华北理工大学以“智能物流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分层式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框架,巩固验证性实验,发展面向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同时,通过建立在线视频资源等学习平台和创新实验教学视频库,实现了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完成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任课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专业基础课“表面物理化学”教学实践,简明阐述了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设计、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并总结了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成人函授教育存在“教”与“学”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改革教学形式,克服工学矛盾;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0,1序列与区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同时利用分形思想建立了均匀测试模型,并基于系统始终生成的序列进行实验。接着基于概率论的知识构造了类频数测试和类扑克测试。最后对理论数据和实验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给出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弹塑性力学”是土木工程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也是一门内容抽象、公式繁杂的理论课程。为了激发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具体举措有:(1)压缩教师讲台授课,推出网络课程;(2)增加土木工程实例与前沿教学;(3)尝试“请学生走上讲台,让同学讨论评价”的教学形式;(4)推行全过程、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上的改革,发展了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也获得了他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经验主要包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效果包括:转变了教师观念,提升了教师水平;促进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所提高;提高了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创新人才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海大学信息学院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及创新基地建设等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文章从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科赛事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组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4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学时短、内容多且抽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实施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等措施,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生对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在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思想和目标对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强调不足、课堂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验和实践教学仍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为手段对课程教学开展了实践改革,经过几年的建设,构建了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小组和创新基金项目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体现在生源以指挥类学员为主,其技术基础薄弱但应用需求明确。本文针对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了专业选题、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以"实践解题"为导向、以培养"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逻辑解题能力培养"为方法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军事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是线性代数教学发展趋势。以线性代数矩阵迹的实际工程应用为例,阐述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线性代数教学团队实践的一条以理论教学促进工程发展、科研实践丰富理论教学应用、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该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实验案例。提高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使得教师和学生均“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淡漠等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营造"准现场"环境体现实验的工程性;通过网络预习以及在线提问,优化实验项目;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引发了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对网络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外语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本文试通过对网络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各自特点和优势以及相互关系的分析来强调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