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通过用户访谈法,在SOR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基于SOR理论的学术型档案用户利用意愿模型。其中S指影响学术型档案用户利用意愿的外界刺激,包括“档案服务”“档案资源”“社会环境”三个一级标签;O为学术型档案用户特质和用户行为中介效应,其中用户特质包括“学术背景”“用户需求”“档案认知”“档案利用能力”四个一级标签,用户行为中介效应包括“情感中介”“认知中介”两个一级标签;R为利用行为,包括“积极行为”“中立行为”“消极行为”。本研究期望能为档案馆了解档案用户利用意愿和档案利用行为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任职能力是判定一个人是否适合某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回顾了我国自商朝以来对档案专业人员任职能力的不同要求,在调查研究国际国内现有档案任职能力体系的基础上,从“职能活动”“任职能力”和“程度”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以综合档案馆为适用范围的档案专业人员任职能力体系,并提出了任职能力获得与提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31部省级“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分析,解读“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任务与重点,为未来五年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调研与文本分析法对“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文本中主要任务进行研读与总结,划分出七个重要主题,并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搭建主题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从而思考我国“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建设重点,并提出未来主要从服务中心大局与民生、加强数字转型、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确保档案安全、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修订版)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探寻其协同关系不但有助于档案工作者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档案工作总体设计方向,还能使地方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因此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修订版)法律文本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LDA主题聚类及相似度计算方法对其主题和内容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部政策法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这为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及地区档案政策法律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唐启 《档案学研究》2021,35(1):12-17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布局,揭示了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档案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揭示。从自在与自为的视角,对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下‘中国’话语的逆差”“‘信息技术革命’下‘档案’定位的迷失”及“‘三大支柱理论’下‘学术’厚度的不足”三大矛盾进行了总结及分析,阐释了中国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必要性。最后,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个角度提出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习近平新思想的指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中国档案实践的统一及吸收外来话语及回归汉语表达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顾客满意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期望—满意指数”测评体系,包括“期望—满意指数”概念,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档案网站互动式信息服务效果量化规则,并利用所构建的数学模型,采用文本挖掘方法,从陕西档案网和浙江档案网的用户留言、档案馆回复信息中抓取相关数据对两个档案网站互动式信息服务效果进行了测评。本研究为档案网站互动服务定量测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并为提高档案网站在线互动信息服务效果提供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档案数据”是当今档案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对“档案数据”概念的源起及演变路径进行梳理,有利于概念基本含义的界定,规范概念的应用形式及情境。本研究在描述“档案数据”领域文献分布规律的前提下,以技术背景为依据,分“档案工作自动化时代”“档案信息化时代”及“大数据时代”三个研究阶段对“档案数据”领域文献的研究主题及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相关研究的特征及不足进行了评述。最后,本文对“档案数据”的概念含义与研究价值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遥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对2021年《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所刊发的220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力量布局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发现高等院校仍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力量,但国家档案局的研究力量突显。2021年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关注“档案治理”“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中国古文书学”“档案与数字人文”“档案资源服务”“档案教育”等主题,并呈现出较强的本土性和跨学科性。未来中国档案学研究仍应加强本土化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要关注“人”的需求,体现档案学研究的人文主义;需关注跨学科问题,实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闫静 《档案学研究》2021,35(2):136-143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伴随着对苏联经验的引进、对初创时期的规划设想而逐步发展。随后的十余年,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档案高等教育先驱们固有的革命传统以及档案学自身的性质与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应变,在秉承档案学实践性的同时,强化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理性,促进了学科自觉的发生,完成了从职业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并逐渐从“苏联蓝本”中过渡到“本土化”的教学体系。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肇始与应变所体现出的档案学科的“独立性”“专业性”与“本土化”定位,依然深刻影响着当代档案高等教育及档案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把中国档案精品通过海外展览的方式推向全世界,是新时代国家档案事业服务于“文化自信”建设的应有命题。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技术上的逐渐成熟,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从原始记录中提炼档案故事与在展览交流中激发文化认同。“形式上尽可能丰富”与“内容上尽可能活态”是新时代“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可予以重点研究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科学构建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公共档案馆机构的性质和职能,以及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特点,运用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自我评估工具”理论、关键业绩指标法(KPI)、证据证明法分别构建了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提出学术期刊综合评价中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选择的三大原则,即同一指标内部数据相对差距不变原则;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对差距不变原则;标准化后极大值相等原则。根据三大原则筛选出一种正向指标标准化方法,并且提出一种新的反向指标标准化方法。认为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学术期刊截面数据的比较,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截面数据评价中。不同评价目的对数据标准化方法的要求不同,基于排序的评价对数据标准化方法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健全修复人员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是当前档案与古籍文献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依据职业标准《文献修复师》的基本原则,从基本要求、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三个层面构建了档案与古籍文献修复人员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Yaahp软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集,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07年至2015年古籍修复技术与保护相关培训班的课程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以期为档案和古籍文献保护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EMS寄递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流转安全风险因素,首次全面、系统地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EMS寄递高校毕业生档案流转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AHP(层次分析法)与多级可拓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了EMS寄递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流转安全风险多级可拓评价理论模型。以西安某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为例,应用该理论模型对该企业EMS寄递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流转安全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得出了该企业毕业生档案流转安全风险等级为Ⅱ级的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安全状况相符。文章为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流转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EMS寄递高校毕业生档案的流转安全风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流转安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档案资源整合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构建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的公共服务能力概念框架选取评价指标。与经典的“公共价值理论”相比,结合数字档案资源的特点,创新性地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和“档案管理机构协同”增加到“公共价值理论”的指标体系中,丰富了“公共价值理论”在此领域中的内涵。为了验证评价指标,本文采用面对面访谈和座谈会交流的形式对9个市级、3个省级的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展开调研活动,从档案管理机构的角度论证了本概念模型中各个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指出构建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目标一致性、可测性、可比性和整体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用户满意、投入产出、内在优化、持续发展4个方面设计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政府信息服务绩效评估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对指标权重进行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地方档案立法是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地方档案治理法治化和规范化的法律支撑。以现行31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为分析样本,地方档案立法呈现如下特征:法规名称形式多样,以“条例”居多;法规修改方式不一,以“修正”为主;法规体例结构多元,以“大而全”为准。上述立法尽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方档案治理的有序推进,但也存在立法文本之间简单重复、立法语言和句式表达失范、立法目的未体现档案治理信息化、立法内容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未来地方档案立法的完善,应当强化立法前审查和立法后质效评估以提升档案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技术规范》学习以规范立法语言和句式表达,重塑立法目的条款以昭彰档案治理信息化目标,同时立足地方档案治理需要增设特色和创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18.
王毅  陈圆 《档案学研究》2020,34(2):80-85
随着国际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密切,档案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家自身都开始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基于国际法视角探讨档案利用原则中的国家行为,深入分析档案自身的主权属性,在尊重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对档案利用中所涉及的保密权、管辖权、继承权、追索权等国家权利及相关国家义务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后档案资源数据化建设如火如荼、档案管理电子化发展势不可当、档案工作数字环境日新月异等“数治”背景为基础,深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涉及的数字档案管理理念、数字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数字档案管理实操性、数字档案资源开放利用等内容,提出数字档案创新管理的新进路:“法治化”指导数字档案管理更加规范;“科技化”指导数字档案管理更加整合;“信息化”指导数字档案管理更加共享;“智能化”指导数字档案服务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20.
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若干关键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档案价值鉴定概念的定义不能仅停留在业务工作内容、程序和结果层面,而应尽可能地揭示其本质,明确其具体涵义,把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上。任何一项价值鉴定,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鉴定主体、鉴定依据和鉴定程序。这三个基本要素影响和决定着档案价值鉴定的质量,即"价值三元组"。通过构建相应的作业模型,可以较为明确地认识"价值三元组"对合理判定档案价值的影响效用,从而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开展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过分强调"直接鉴定法"的作用、重"原则"轻"规则"、混同"价值"和"意义"概念,是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思想认识偏差。充分认识职能鉴定法的工具意义,根据立档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完善的档案价值鉴定规则,将档案价值鉴定建立在评价档案的"确定性因素"基础上,才是我国档案部门应当选择的正确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