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代政权是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建国后根据其疆域辽阔和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首创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制度被金、元、清三朝继承和发展,盛行不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四时捺钵是辽朝皇帝刻意保持其游牧民族习俗的重要体现 ,反映了辽朝统治中心的游动性 ,原受中原王朝控制的南京地区也受到其影响。辽圣宗统治时期正是辽宋关系发生重要转折的阶段 ,澶渊之盟以前辽圣宗频繁到南京地区春捺钵 ,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辽帝大都未选此地捺钵 ,所以本文从解释为什么圣宗在那时选择南京春捺钵入手 ,进而阐述此时期南京城的重要职能和地位。通过分析原因有二 :一为自然环境优美 ,二为辽宋战争之缘故。南京因其特殊的地形成为辽朝的军事前哨 ,又因发达的农业经济而成为重要的物资战备基地 ,再者南京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辽朝的政治枢纽。所以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 ,反映了辽南京自身的发展及其对辽朝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与宋朝并立的还有北方 3个少数民族的王朝 ,它们是契丹民族的辽 ,女真民族的金 ,党项民族的西夏。它们的首都的区位与宋王朝的首都区位有很多关联 ,现分述如下。辽的首都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契丹人在唐时居于西辽河与大兴安岭东麓一带 ,以游牧与渔猎为生。大约于隋、唐之际 ,其各部由分散活动开始走向联合 ,并向辽河中下游发展。唐末时 ,耶律阿保机统领其部落联盟发展起来。这时 ,中原混乱 ,大批汉人避地契丹辖境 ,汉人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也随之大量传入契丹。公元 916年 ,耶律阿保机在汉族官员的辅佐下 ,仿中原王朝模式 ,称帝 (辽太祖 )…  相似文献   

5.
辽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游牧民族狩猎习俗的文化基因注入了契丹民族的血脉.辽代皇帝的捺钵管理制度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和朝代特点,由统治者所引领的狩猎习俗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鹰猎是辽代皇帝狩猎的重要内容之一。辽统治者对鹰猎的推崇最终成为辽王朝湮灭的序曲.  相似文献   

6.
一一二七年,我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在灭掉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以后,大举南侵,占领了中原,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掳去北宋王朝的徽、钦二帝,北宋至此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宋朝宗室康王赵构逃到江南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偏安小朝廷。但金兵继续南侵,严重威胁着南宋王朝的统治。在金兵铁蹄蹂躏下,中原地带“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金史·兵  相似文献   

7.
辽代是公元10世纪由契丹贵族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100多年的立国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刑罚原则。但其法律刑罚原则一方面由于受游牧民族习惯和君主至上之权的干涉,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这也是契丹游牧文明和中原汉文明互相借鉴、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曾与北宋王朝对峙,分庭抗礼的大辽王朝,它的统治民族——契丹族,原是我国历史上蒙古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北魏时期,在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这时候,它大致处于氏族公社制解体的阶段,并与中原文化接触。由于这一时期中原长期的战祸和分裂,以及契丹毗邻强部衰微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他进入了中原地区,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上,产生了统一祖国北方地区、雄踞一方的民族英雄人物辽太祖阿保机。  相似文献   

9.
巴菲尔德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上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游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文章主要对巴菲尔德在其名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所持的游牧帝国对中原王朝采取的边界战略和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进行概括,并介绍巴氏观点对研究中国边疆的启发和认识局限性,中原王朝内部的崩溃与游牧帝国的掠夺无关。  相似文献   

10.
析契丹语的“捺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契丹语的捺钵与辽代狩猎活动的关系,认为捺钵最初的含义为“打猎,围猎”,后随着契丹族的发展壮大,捺钵的含义不断扩大,直至指制度化了的狩猎活动和辽君主围猎时的行营及狩猎季节里举行的与狩猎无关的一切活动。文中上实例揭示了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间存在着的词首对应关系,从而指出契丹语的“捺钵”nabo与蒙古语、满-通语族的aba,突厥语族的av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